2025年04月30日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本地 > 正文

碧水蓝天焕新颜

——“你好小康”系列报道之八
来源: 发布日期:2021-07-28 作者:本报记者 田沛  打印
  环境就是民生。
 
  对于依水而生的三门峡来说,要实现高质量发展,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就要大力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不断“提气质”“净水质”“保土质”,让绿色成为发展的亮丽底色。
 
  近年来,我市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持续深化改革创新,抢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机遇,通过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推动环境保护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以良好的环境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

城市环境日新月异

清洁能源项目落地,成为改善环境的添加剂

山清水秀,牧牛欢歌
 
让蓝天白云久久为伴
 
  “蓝天白云、瑰丽霞光,随手一拍就是刷爆朋友圈的‘大片’!”7月25日,雨后的三门峡空气清新、景色宜人,正在市区涧河边散步的董女士时不时拿出手机拍照、“发圈”,赞叹我们的城市空气好、环境美。近年来,三门峡的环境质量越来越好,漫步在街道上、涧河边、天鹅湖畔……空气清新,绿树环绕,碧水蓝天。
 
  数据是最有力的凭证。2020年,我市全年消除严重污染天气,2018年—2020年,PM10、PM2.5、SO2、NO2、CO均优于全省均值,优良天数累计高于省均值97天,全省排名第三,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区排名第一。
 
  我市重拳治污,一是调整优化产业布局。推动工业企业“退城入园”,关闭退出煤矿15处,去产能276万吨/年。完成食用菌行业150座生产燃煤设施的清洁能源替代,完成207座烤烟房散煤替代工作,整改取缔1668家“散乱污”企业,完成34家企业VOCs治理、3家水泥企业提标治理。二是调整优化能源结构。城市供暖普及率85%以上,累计完成“双替代”25万余户,煤炭能源消费总量比重由80%降至73%;淘汰648台燃煤小锅炉,完成27台燃煤发电机组和4台65蒸吨以上锅炉超低排放改造;全市新能源装机占全部发电装机的比重达到19.8%。三是调整优化运输结构。铁路运输比例占货运总量的65%,推广新能源汽车4228辆;淘汰黄标车和老旧车辆6万余台;国三及以下营运柴油货车淘汰拆解工作达到进度要求;全面完成国六油品置换升级任务;强化移动源污染防治。四是优化调整用地结构。对全市90家露天矿山进行深度整治。加强城市清洁,对绕城区7条国、省干线公路开展机械化清扫保洁;对全市物料堆场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加强秸秆综合利用。
 
  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大气污染防治举措,保障了我市大气环境质量的持续改善。

蓝天白云下的“楚河汉界”

人们在蓝天白云下的游客场尽情欢乐
 
让碧水清流源源不断
 
  城市水环境治理水平与城市发展、市民健康、生态环境等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我市高度重视水环境治理,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污染防治攻坚的决策部署,全市水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约束性指标全面完成。截至2020年年底,全市7个国、省控断面水质累计总达标率为95.2%,优于Ⅲ类水体比例达到85.7%,全市无劣V类水质断面,水环境质量和断面水质达标率始终位于全省前列。2018年—2020年,累计获得省级生态补偿金净奖励2960万元。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取水水质达标率始终保持100%。在污染物减排方面,2020年我市化学需氧量和氨氮相对于2015年核算减排比例分别为16.71%和19.47%,超额完成省定目标。
 
  我市围绕水环境排查整治,不断加大卢氏县淇河、老灌河污染综合整治力度,确保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输水水质安全。开展河道综合整治,基本消除沿河违章建筑、侵占河道、非法设障、非法采砂、乱倒垃圾等现象。开展黄河“清四乱”,推进166家沿河企业、65个排污口排查整治,开展危险废物企业排查整治16家,黄河三门峡水库水质由Ⅳ类提升为Ⅲ类。立足综合治理,全力推进水生态修复,实施流域重点工程项目34个,总投资10亿元以上。以小流域治理为单元,实现从函谷关到黄河三门峡大坝9条支流的治理全覆盖、3个综合治理项目达到生态示范国家级标准,城市水系实现良性循环。     
 
  此外,我市实现涉农乡镇政府所在地污水治理设施全覆盖,426个行政村完成污水治理任务,农村污水治理率由2019年的16.08%上升到39.3%。完成294个行政村的环境整治,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截至目前,全市共谋划黄河流域农村污水治理项目4个,涉及30个乡镇155个行政村,拟投入资金6.81亿元。

小河流水潺潺

污水处理厂为我市环境保驾护航
 
让“净土青山”生生不息
 
  土壤是维系人类生存繁衍的必要条件,是人类活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
 
  我市高度重视土壤污染防治和土壤环境保护工作,扎实推进净土保卫战各项工作任务。全市“环保铁军”坚持用双脚丈量土地、双手守护安全,千方百计以“净土青山”为老百姓筑起“幸福靠山”。

田间花如海

沐浴阳光,畅游公园
  我市土壤污染治理项目取得重大进展,重金属污染物排放量实现零增长,土壤污染源头得到有效治理,圆满完成国家和省定目标任务。其中,农用地安全利用率达到100%,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达到100%,重点行业重点重金属污染物排放总量比2013年下降28.3%,城市集中式地下水型饮用水水源达标率达到100%,4个国家地下水考核点位水质持续保持稳定。
 
  与此同时,我市“无废城市”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成立“无废城市”创建领导小组,组建工作专班,专职负责“无废城市”创建。高标准完成《三门峡“无废城市”建设实施方案》编制工作。市“无废城市”创建领导小组按照制度体系、技术体系、市场体系、工程体系四大体系类别,全力推进四大类35项重点工作任务,努力实现工业固体废物减量与资源化利用、农业固体废物减量与资源化利用、生活固体废物减量与资源化利用和保障能力建设。积极推进涉及矿山、生活垃圾、“无废城市”智慧平台、生活方式、危险废物管理、尾矿库、医疗废物、农业农村绿色发展、生态旅游、快递绿色包装等方面工作,全力推进“无废城市”创建。
 
  我市通过制定“无废城市”项目税收优惠政策,制定再生资源行业发展规划,建立危险废物产生处置单位信用体系、生活垃圾运营单位信用体系,实施失信惩戒机制、黑名单制度,不断优化市场环境、减轻环境污染,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积极谋划九大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类产业基地建设,目前3个国家级基地已全部获批,其中大宗固废基地、绿色产业基地均为全省唯一,第三方治理园区排名全省第一;6个省级基地已获批3个,灵宝市的冶炼废渣焙烧、废弃磷石膏利用,渑池县的赤泥综合利用,陕州区的生活垃圾焚烧发电等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项目进展顺利。积极推进“无废细胞”建设,创建涵盖学校、小区、餐馆、商场、工厂、酒店、景区和机关等八大类社会生活单元共计160个,让“无废城市”创建全面开花,最后形成覆盖全市、全民参与的“无废城市”运转新模式。
 
  “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站在“十四五”开局的历史潮头,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市以最坚决的态度、最强硬的措施、最严厉的问责,着力补齐污染防治短板、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让崤函大地的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空气更清新。
 
  本版图片均由本报记者杜杰摄

( 编辑:李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