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一线处处有共产党员的身影。
党建兴则事业兴,党建强则事业强。
市第七次党代会以来,全市各级党组织全面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持续推进“铸魂、健体、强基、固本”四大工程,着力加强政治思想建设、干部队伍建设、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为推动全市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障。
五年来,我市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为抓手,坚持抓党建、聚合力、强基础、促发展,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系统推进,打赢打好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两场战役”,非公党建“三门峡模式”引领非公企业高质量发展……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和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为三门峡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澎湃动力。
全面从严治党呈现新气象
全面从严治党,关键在严,要害在治。
市委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党的建设总体布局,始终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深化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锲而不舍纠治“四风”,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为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五年来,市委常委会始终坚持“第一议题”制度,做到市委常委班子第一时间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确保党中央、省委决策部署在三门峡落地生根。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等制度,认真开好年度民主生活会,常委会班子成员带头讲党课、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以“五个过硬”的要求从严从实抓好市委常委会班子建设。
持续强化政治监督。我市制定了《关于推进政治监督工作具体化常态化的实施办法》,深入开展巡察工作,完成对78个单位党组织的巡察,达到全覆盖。同时,聚焦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中央、省委、市委重大决策部署落实情况开展监督检查,2021年已围绕防汛救灾开展监督检查501次、围绕疫情防控开展监督检查1098次,督促整改问题608个。
坚定不移推进反腐败斗争。我市科学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深化“以案促改”,深入开展“新衙门作风”专项整治,做好政法队伍教育整顿,在守底线、强作风中打造高素质干部队伍。县、乡党委换届过程中,成立2个暗访组和7个监督检查组,建立换届问题线索快查快办机制,严肃换届纪律,防止“带病提拔”。建成三门峡市廉政教育馆,拍摄《愧对家乡父老的“保护伞”》《迷失的侦查队长》等警示教育片,开展警示教育2026场次。
驰而不息改进作风。我市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制定《关于深入开展整治群众身边腐败和不正之风的工作方案》《监督治理问题线索受理处置办法》,推进基层权力运行大数据监督平台建设全覆盖,持续深化“效能革命”,加大对脱贫攻坚、教育医疗、生态环保等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查处力度,确保党员干部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自觉做政治过硬、本领高强、作风优良、廉洁自律的人民公仆。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关键节点上,我市按照党中央决策部署,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成立市委党史学习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实施意见和方案,组建党委宣讲团、百姓宣讲团等各类宣讲团62个,累计举办宣讲、培训等3100余场(期),确保广大党员干部在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中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
五年来,在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共同努力下,全市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方位加强,全面从严治党实效性不断提高,党内政治生态进一步改善,各项事业在新时代的浪潮中沿着正确航向劈波前行。
党建助推社会治理现代化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是党执政大厦的地基和党的肌体的“神经末梢”。我市坚持党建引领、固本强基,推动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激发基层党组织的生机活力,打通基层治理“毛细血管”,加快提升市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筑牢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我市巩固深化农村“三年强基工程”和城市基层党建“两年提升计划”,谋划起草“强双基、创五星”、乡村组织振兴和城市基层党建提升等3个五年行动计划,全市农村五星党支部达到1104个,占比92.1%。大力推进城市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建立城市网格(小区)党支部(党小组)555个,夯实了基层党建基础。实施国企党建“强基固本、质量提升、融合发展”三项工程,发挥党员干部模范带头作用,激发国企高质量发展活力。
建强基层党员干部队伍。我市圆满完成村(社区)“两委”换届工作,选出新一届村(社区)“两委”干部7989人,村党组织书记和村委会主任“一肩挑”比例达99.7%,社区“一肩挑”比例达100%,向脱贫村、乡村振兴任务重的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村(社区)、党组织软弱涣散村选派驻村第一书记480名。以渑池县段村乡四龙庙村党支部书记张东堂等为代表的优秀基层党员干部扑下身子、扎根基层、融入群众,做好基层党建带头人、乡村发展主心骨、群众致富领路人,基层党组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水平逐渐提高。
强化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我市探索打造“城市党建共同体”,建立以街道党工委为核心,社区党组织为基础,驻区单位党组织、“两新”组织和新兴领域共同参与的城市党建新模式,提升城市基层治理水平。2021年,已组织动员67个市直机关企事业单位做好77个城市老旧小区疫情防控值守工作,推动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在抗疫防汛一线强堡垒、当先锋。落实县级领导包乡包村机制,健全乡级工作责任体系,完善村(社区)“小微权力清单”,规范村级事务决策程序,各村运用“四议两公开”工作法3737次,决策村级事务3869项。
随着党的基层组织设置方式不断创新,我市组织体系不断健全,党建各项重点任务在基层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不断彰显,为市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坚强组织保证。
红色引擎释放发展新动能
近年,我市牢牢把握“抓好党建就是最大政绩”原则,始终坚持把党的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全部过程,把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有机结合、深度融合,持续提升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和党员队伍的战斗力,推动党建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党建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源、党建成果转化为发展成果,加快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步伐。
非公党建引领企业高质量发展。我市率先在全省成立首个非公党工委,围绕有组织、有平台、有手段、有特色、有考核、有实效“六有”重点,按照“一企一对策,一点一特色,一业一品牌”思路,打造高质量高标准的党建阵地40余个,着力推动非公党建工作由“有形覆盖”向“有效覆盖”转变,非公企业党的组织覆盖率达到100%,党的工作覆盖率达到100%。非公党建“三门峡模式”以“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为主题,发挥“职能优势、体制优势、队伍优势、感情优势”四大优势,突出“三坚持”“六抓三结合”工作思路,实现了非公党建与经济发展深度融合,成为我市发力“三次创业”、加快转型创新发展的重要支撑。
在脱贫攻坚战中,全市各行各业数以万计的党员干部接连踏上扶贫之路,1366名驻村干部、3万余名帮扶责任人、487名驻村第一书记牢记初心使命,在脱贫攻坚“战场”上争当“排头兵”,把抓党建促脱贫攻坚持续引向深入,把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脱贫优势、发展优势。通过抓党建促脱贫攻坚,贫困地区基层组织得到加强,基层干部开展贫困识别、精准帮扶的能力水平明显提高,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2017年,我市抓党建促脱贫的典型经验被中组部确立为全国基层党建工作典型做法,受到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肯定。
2020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闻令而动、奔赴一线,仅用一周时间就在全市642个老旧小区建立403个党支部、470个居民自治组织,确保了城市疫情防控无死角、无漏洞。市直机关企事业单位认领城市管理薄弱小区136个,市、县机关选派1400余名党员干部志愿者到各居民小区开展联防联控,全市参与疫情防控的一线党员干部4.6万余人,真正把各方面资源、力量下沉到基层,构建起基层联防联控的“防护网”。
今年以来,“万人助万企”活动在我市扎实有效开展。广大党员干部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深入企业生产一线,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结果导向,以“四个一批”项目为抓手,不断完善“产业规划引领、联审联批协调、资源要素保障、过程闭环管理”工作机制,解决企业发展中的重点难点堵点痛点问题,让企业真切感受到党委、政府关心支持企业的实际行动,以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助力企业发展、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党建引领风帆劲,勇立潮头谱新篇。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十四五”开局起步的关键节点,全市上下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以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为遵循,持续深化党建“四大工程”,筑牢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以党的建设高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高质量,凝聚起建强省际区域中心城市、全面建设现代化三门峡的强大合力。
( 编辑:李鹏 ) |
高质量党建赋能高质量发展
——“奋进五年间”系列报道之三
来源: 发布日期:2021-09-26 作者:文/本报记者 王志强 图/本报记者 杜杰 打印

- 上一条:加强合作交流共谋医疗发展
- 下一条:直通党代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