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12日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本地 > 正文

创业:讲不完的奋斗故事

来源: 发布日期:2021-11-18   打印

工作人员沿着崎岖不平的山路攀爬巡查坑口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

    亮剑小秦岭矿山修复治理这场艰苦卓绝的攻坚战,小秦岭人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勇气,弘扬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精神,写下了镌刻山河的奋斗故事。

    一

    11月初,小秦岭的初雪已经来过。从山下到山上,北风渐渐凛冽,沿途风景随着海拔变化。

    今年雨水偏多,小秦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道路被雨水冲毁不少,上山的路只有通往槽洞沟的这条老路可行。越野车颠簸碾压着路上的碎石,让人心惊肉跳。

    接近山顶,视野渐渐开阔。蔚蓝的天空上云朵悠然飘动,茂密的森林红中带绿、绿中泛黄,像一条条花带簇拥着,脚下的绿色从山顶一路绵延至山脚。

    槽洞沟林区管护面积2403.15亩,共有4名职工,监管坑口68个。小秦岭复绿后,整个林区工作重心都投入在防盗采、“双清零”专项攻坚行动中。站长王海金穿着雨靴,沿着崎岖不平的山路攀爬巡查,十几个坑口下来,脚指甲与脚趾裂开,鲜血直流,直到巡查结束,他也没吭一声。

    小秦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心办公室主任建韶颖说:“小秦岭有16个林区,像这样长年坚守一线的党员干部职工有很多。今年巡查任务重、路难行,他们风里来雨里去,饿了啃口冷馍,渴了喝点泉水,这都是日常。现在是这样,过去也是这样。5年前,小秦岭有77万人次投入到这场矿山修复治理攻坚战……”

    山窝窝里植树,渣坡上拉土覆绿,小秦岭过去面目全非、伤痕累累的沟沟岔岔,正是被小秦岭人这一双双炙热的手“疗伤”复绿,用满腔的热血“焐”暖了这片山林。经过努力,这里如今时时处处都是景:连翘的黄、杏花的白、桃花的粉依次绽放在绿树为底色的山崖间,山水相依、林田相拥……

    小秦岭人有着和小秦岭一样坚毅担当的脊梁。这支吃苦担当、甘于奉献的林业铁军,凝聚起战天斗地的精神力量,创造了不到3年时间让小秦岭复绿的奇迹。

    二

    “矿山整治,既是一场生态文明捍卫战,更是一场政令是否畅通、党组织凝聚力和党员战斗力是否强的政治检验战,必须背水一战,坚决打赢。”2017年6月30日,市委书记刘南昌主持召开专题会议,就小秦岭矿山生态环境修复治理约谈工作推进较慢的牵头单位和矿权企业负责人。

    念兹在兹、须臾不忘。态度坚决、目标坚定,此举向全市党员干部传递的是还绿水青山于民,就要有“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勇气,克难攻坚、砥砺前行的毅力和精神。

    高站位决策、高起点谋划。三门峡市领导身先士卒、靠前指挥,现场研判调度。一声令下,林业、财政、国土、环保等15家成员单位密切配合、求实苦干、克难拼搏、强力攻坚,向小秦岭“开战”!

    挑重担需要硬肩膀。骆雪峰临危受命,担任小秦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

    车在渣石山路上艰难爬坡,几年来,比这更糟糕的路况,他遇到过无数次,绕着这山走了多少圏算不清。

    那时,关停上千个矿口,法律方面的难题如何化解?经过半个世纪的开采,整治投入资金从哪里来?面对2580吨矿渣,老虎吃天——无从下爪,怎么办?生态修复全国无范例可借鉴遵循,种什么草、栽什么树……一个个难题摆在面前,一班人摸着石头过河,苦思冥想、寻找良方、各个击破。骆雪峰沿着雪线,一个矿口挨着一个矿口走,小秦岭的雪没过膝盖,也没能让他停下脚步……

    做思想工作难、矿山治理难,生态修复更难。文峪管理处的王要强印象最深刻的是1515坑口治理。“矿山整治分坑口进行,刚开始推进真难。我们领导一个坑口一个坑口地找企业负责人,讲政策、讲利害,让他们同意拆除设备、遣散人员、封堵坑口。但是很多人都处于观望状态,有的企业还抱着继续开矿的幻想,认为整顿结束之后就可以重新开矿。”领导一声令下,王要强带头先封闭林区最近的1515坑口,起了震慑和带头作用,工作局面才逐渐打开。

    干部带好头,队伍才有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一个个方案,一个个创新办法,是无数次争论、探讨、修改,一夜夜熬出来的。这种严谨务实的态度和追求极致的精神,只是为了小秦岭修复治理更科学、更合理。

    小秦岭一再创造奇迹,今天的模样,正是小秦岭人以百倍的信心,发扬无私奉献、克难攻坚精神的体现,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执着追求。

    三

    在小秦岭,山脚下往往已是春暖花开,山上的冰雪却尚未消融。这样独特的气候和环境,一般树木难以存活。小秦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心干部职工经过考察,往返2000公里,从和小秦岭气候类似的甘肃白银拉回树苗。

    2018年4月,一车华山松树苗被拉回林站。当天夜间突降大雪,值班的马随意、李东生犯了愁:“树苗受冻了,栽不活可咋办?这都是同事们从那么远的地方带回来的心血,成本那么高,可不能有一丁点儿闪失。”

    第二天一大早,职工们上班一看,一车树苗用被子、褥子、床单暖暖地包着,而马随意、李东生两个50多岁的汉子,就裹着大衣在这大山雪夜坐了一夜……从青年到中年,与这片山林相依相守,他们怎忍心看着树苗在眼皮子底下冻死呢。

    树苗宝贝,土壤更“金贵”。低处栽油松,高处种华山松,渣坡上覆土,一车土上山就是1000元。往山上运土难,需要人肩扛手提;护土更难,刚覆上,风一吹雨一淋又全没了。

    老鸦岔林业主任席展坤感慨:“那些日子,真是太不容易!那时,我们负责修复的矿山面积12.95万平方米,坑口120个。为确保每一棵树活下来,每天背着水管子满山跑着浇树。带着冷馍和咸菜,拂晓出门,天黑回来,一天下来全身都是麻的……”

    王跟祥的裤腿挽起来,露出一道明显的伤疤。运土上山时,车子只能上到半山腰,余下的路段必须肩扛手提。有一次提土的袋子太重,一个趔趄撞在石头上,王跟祥的腿也就挂了彩。

    矿山修复治理可是个大工程。金盛矿业的黄矿长连着3个月没下山,被晒得黑瘦黑瘦,大家口里的“老黄”成了“老黑”。李年仓60多岁的母亲骨折,他下山把母亲送到西安医治,第二天就又上了山。更生的肺炎犯了,悄悄回家输完液就又上了山。清明节李保祥祭奠亲人,一碗清水洒在小秦岭上……

    80.7万株树苗,95%的成活率,让“石头窝”长出了新绿;1.46万公斤草种发芽、吐绿,一座“绿色”的小秦岭“活”过来了。

    “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没有走不了的长征路。新时代我们要担当起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既要发扬过去依靠一双铁腿走天下的‘笨劲儿’,又要创新局部战争胜利的‘巧劲儿’。”那时,修复矿山上山使“牛”劲,现在山绿了,巡查矿口他也这么干——最近这一季度,席展坤巡查坑口600多次。

    总有一种精神让我们感动,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前行。

    让生命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绽放美丽之花。小秦岭艰苦的治理史,绽放的是崤函儿女艰苦拼搏、百折不挠的精神,赓续绵延,刻在历史深处,是他们说不完的故事。

    仰望伟岸深邃峻美的小秦岭,人的智慧、情怀、精神和力量更加让人感动。历经半个多世纪的沧桑,小秦岭归来只是一个新起点,生态文明建设这道时代命题,是一场持久战。小秦岭人交出了无愧时代的奋斗答卷,他们的故事仍在继续……


( 编辑:cl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