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文化大繁荣,社会有活力。 去年是我市文化事业和精神文明建设实现重大进步的一年——仰韶文化发现暨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备受瞩目、庙底沟考古遗址公园建成开园、“早期中国”“华夏之花”“黄河文化重要展现地”的影响力日益增强;文旅融合持续加强,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实现翻番;成功创建省级文明城市,凡人善举、美德义行蔚然成风,市民文化生活日益丰富。 时至今日,文化事业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衡量民生改善程度及社会幸福指数的重要指标,文化产业也日益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支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市第八次党代会提出,要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打造文化高地,坚持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好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 作为“黄河明珠”,兴文化、展形象,就要用心讲好黄河故事。要开展黄河文化遗产本体保护工程,高水平保护利用仰韶村、庙底沟、西坡等重要遗址,扮靓“早期中国文明长廊”;加强对市域文化品牌的研究、宣传和具象化展示,唱响崤函文化“整体名片”,打造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加强优秀传统手工艺保护和传承。 顺应时代号召,举旗帜、聚民心,就要赓续传承伟大精神。要深入开展党的创新理论教育和“四史”学习教育,结合长征国家文化公园(三门峡段)建设,打造一批红色教育基地,弘扬红色文化;深入挖掘中流砥柱、大坝建设、《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以及“三次创业”实践中形成的三门峡精神内核,讲好新时代“三门峡故事”。 产业化是文旅文创良性发展的必然选择。大力发展文旅产业,切实发展文创产业,培育壮大文旅文创市场主体,才能促进三门峡文化事业持续繁荣。要用好复合型沿黄生态廊道建设成果,推动黄河文化旅游带建设,推动重点旅游景区提级提效,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旅游目的地城市;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加强旅游路线设计,提升旅游服务“温度”,完善特色商圈、特色街区、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等消费场景,发展“旅游+摄影”“旅游+赛事”“旅游+康养”“旅游+医疗”等新业态;实施文创产业三年倍增计划,推动文化文物资源与新技术新应用的跨界融合。 |
满足文化需求 增强精神力量
来源: 发布日期:2022-04-15 打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