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10日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本地 > 正文

水清 滩净 岸美 山绿 河畅

——三门峡市“十百千万亿”工程联动、山水林田湖草沙治理并举工作纪实
来源: 发布日期:2022-06-13   打印


作者:文/本报记者 何东升 图/本报记者 杜杰

  大美黄河和生态梯田尽收眼底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仲夏时节,湖滨区率先挂牌成立了三门峡市首家沿黄生态产业发展服务中心。

  挂牌当天,位于湖滨区高庙乡境内的大禹文化公园游人如织。游客登高望远,眺望大美黄河,游览生态梯田。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乃“国之大者”。

  三门峡作为黄河入豫第一站,市域内黄河主河道206公里、流域面积9376平方公里、湿地面积2.85万公顷,线长、面广、点多,重任在肩,使命如磐。

  市第八次党代会明确提出,以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为统领,努力打造生态文明的新三门峡。建成黄河流域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样板区、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试验示范区,主要生态指标居于全省“第一方阵”,生态保护走在全国前列。

  市委坚定贯彻中央、省委部署,抢抓重大战略机遇,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谋划长远,干在当下,全市各级领导干部勠力同心,走在前、干在先、作表率,扎实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改善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优化水资源配置,促进全流域高质量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努力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全市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干部群众抢抓机遇,真抓实干,迅速铺开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生态文明建设从认识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

  生态立市,绿色发展。“十百千万亿”工程强力推进,18条黄河一级支流治理、百里黄河湿地修复、千里城市绿廊建设、万亩矿山生态修复、亿吨泥沙综合利用等重点工程联动发力。

  山水林田湖草沙相互关联,相互依存,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全市上下统筹兼顾、整体施策,多措并举、协同推进,打造“水清、滩净、岸美、山绿、河畅”的“生态崤函”,探索一条由资源型城市向创新型生态城市的蝶变之路。

  治理十八条黄河一级支流保“水清”

  一个地方,有了水的滋润,就有了灵气,有了老百姓家门口的诗和远方。

  “四面环山三面水,半城烟树半城田。”这是古代诗人对古陕州城景色的描述,读之令人心向往之。对于今天的三门峡来说,水系建设不仅是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城市生态、形象和功能提升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高新区)禹王路街道原店村,断流40年河流再通水,“龙须沟”变回“金水河”。河面水流潺潺,沿岸绿树鲜花,村民们欢聚在桥栏边看流水、拍抖音,笑容定格在阳光下。

  弘农涧河是三门峡境内最大的黄河支流,自南向北穿过灵宝城区。以前的河道荒草丛生,污水横流;河的西岸私搭乱建,垃圾遍地。如今治理后,结束了“垃圾山”的历史,水质明显改善,河岸成了人们休闲、运动、娱乐的好去处。

  黄河的问题,“表象在黄河,根子在流域”。让一泓清水入黄河,是市委、市政府作出的有力承诺。

  开展“河长+”改革,推行“河长+检察长”“河长+警长”“河长+护河员”等制度,提升河湖治理与管护水平,形成协同配合、齐抓共管的局面。

  整合水文、水质、水情已有设施,结合雨情、遥感等大数据平台,建成集监管、测报、评估、预警等于一体的信息化平台。

  加快构建现代水网体系,打造“三河为源、四水同治、五库联调、六区连通”的水生态格局。目前,已完成函谷关到三门峡大坝9条支流治理,关停沿黄排污企业800余家,治理小流域127条,清理河道42条125.5公里,完成坝段维修养护757道48.35公里,弘农涧河等主要支流水质从劣Ⅴ类提升到Ⅱ—Ⅲ类之间。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金卢水库、弘农涧河调水等一批重大工程正在实施,三门峡境内118条河流协同治理,黄河一级支流治理基本完成,实现全域“清水入黄”。

  水质一天天变好,时间见证一切。经过6年的生态修复,河南小秦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个黄河中游重要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又恢复了原来的模样,源于这里的沙河、枣香河、十二里河、双桥河、阳平河5条黄河一级支流再次涌出汩汩清流,汇入滚滚黄河。

  灵宝窄口水库上游原是黄金采矿区,通过治理,水源地得到保护,水质持续好转,达到地表一类水标准,为灵宝和三门峡工农业生产用水和生态补水提供保障。

  同样属于黄金采矿区的灵宝市豫灵镇文峪河经过治理,水中鱼虾游弋,不时有白鹭从水面掠过。文峪村村民张小伟说:“下地干活热了累了,撩一把清水洗脸,清凉舒适又解乏。”环境持续向好,吸引了众多客商和企业前来位于豫灵镇的豫陕合作先行试验区投资兴业。目前,该试验区入驻企业70余家,从业人员近5万人。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黄河进入三门峡市区河段,水流变缓,水清岸美,呈现出“高峡出平湖,船行柳梢头”的胜景,馈赠给广大市民一池珍藏的“玉液琼浆”。

  一路山水一路景,一路感慨一路情。新修的沿黄生态廊道,把灵宝函谷关景区和三门峡天鹅湖景区连接起来。“只要40分钟的车程便可到达,一路山水好风光,车辆如同行驶在画中。”灵宝市函谷关镇北坡头村村民朱晓平开出租车,经常载着游客到沿黄生态廊道,他对环境的改善由衷地赞叹。

  修复百里黄河湿地护“滩净”

  只因环境天天好,引得天鹅年年来。

  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高新区)大王镇后地村有一个地方叫天鹅湾,一到冬季,成千上万只白天鹅来这里栖息,吸引了成千上万名游客前来观赏,村子成了“网红打卡地”。

  白天鹅是一种有灵性的动物,对空气质量和水质较为挑剔和敏感。白天鹅选择三门峡越冬,正是三门峡黄河湿地环境逐步变好的见证。

  如何保护好白天鹅,是摆在全市人民面前的一道重要课题。为此,我市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对黄河湿地开展生态修复。

  大力实施湿地串联工程,开展黄河湿地生态涵养。目前,集湿地涵养、护堤固水、防汛管理于一体的240公里沿黄复合型生态廊道正在贯通。

  大力实施湿地修复工程,坚持自然恢复和人工恢复相结合,修复湿地21.6万亩,完成湿地保护区矿山治理2555亩,每年来三门峡黄河湿地越冬的白天鹅有1.6万余只。

  大力实施湿地保护工程,以法律武器加强湿地保护。《三门峡市白天鹅及其栖息地保护条例》,成为全国首个以保护白天鹅为主的地方法规。2017年以来,清理黄河湿地违规企业24家(处),拆除违规设施面积21.49万平方米,生态修复面积185.54万平方米。

  经过多年持续修复,三门峡黄河湿地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提升,越冬的白天鹅数量逐年上升,白天鹅栖息地由点串线、由线成面,最佳观赏点由4处增加到9处。

  九曲黄河十八弯,大美滩涂如画屏。站在函谷关西塬之上的东寨观景台,黄河滩涂尽收眼底:夕阳西下,水天一色,落日余晖长,大河景色美。函谷关镇东寨村依托黄河岸边的地势修建观景台,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欣赏黄河滩涂美景。

  建设千里城市绿廊促“岸美”

  美丽生态,领跑绿色发展。

  三门峡森林覆盖率50.72%,全省第一。绿色,大美崤函应有的底色。

  建设千里城市绿廊,深化“林长+”改革,健全完善市、县、乡、村四级林长制,落实市、县、乡、村、组、护林员六级责任制。2021年,全市新增造林37.84万亩,义务植树726.3万株。

  推进生态屏障建设,围绕建设小秦岭、崤山、熊耳山“三大生态屏障”,加快推进天然林、生态公益林保护工程,加快实施森林生态修复、水土涵养林建设、山区生态林建设等项目。围绕交通干道及河流水系,实施沿交通干线廊道和美丽河湖生态廊道工程。

  “一边是黄河美景,一边是林荫大道,绿色环境让人呼吸顺畅,心情舒畅。”在沿黄生态廊道上跑步的市民李文格感慨不已。

  市四大班子领导率先垂范,义务植树;全市人民踊跃参与,积极行动。

  夏日微风轻拂,崤函大地绿意盎然。一条条生态廊道,一座座披绿山坡,一处处游园绿道,见证着广大干部群众植绿护绿的辛勤汗水和劳动成果。一棵棵新苗、一片片新林把人们身边的荒山、河岸、游园装扮得葳蕤葱茏。全市各地围绕目标,加快推进,亮点纷呈——

  义马市北露天矿坑原是一个废弃的采煤区,现在“华丽转身”,变成一个绿树成荫、鲜花簇拥的地质公园,市民漫步其中,拿起手机拍下身边美景。

  渑池县果园乡高铁南站林下经济示范基地,新栽的树木集中连片,林业育种育苗、林下种植养殖、林产品采集加工等相关产业快速发展。

  陕州区坚持由点及面、点面结合,点上开花、面上结果。在观音堂镇国道310线公路两侧,新栽的苗木纵横交错、星罗棋布、一派生机。

  卢氏县素有“天然氧吧”之称,森林覆盖率达69.34%,好山好水好地方,大手笔、大规模、大面积集中连片发展林果产业。

  湖滨区在北岭坡地条件较差情况下,下大力气造林植绿,通过山下拉水、挖池储水、机械泵水等方法来提灌浇树,确保成活率。

  灵宝市境内道路、河道两侧绿化质量好、标准高,造林措施实、效果好。

  市林业局领导分片包干,深入一线开展技术指导。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全面开展矿山修复工作,市公路事业发展中心把生态廊道与“美丽干线”“五好公路”同步规划、统筹建设。市水利局因地制宜,在水利工程管理和保护范围内种植苗木……

  近年,我市成功创建了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绿色的风景线,让群众身边看得见、摸得着的“小确幸”越来越多,托起了老百姓满满的“绿色幸福感”。

  卢氏县文峪乡窑子沟村,将绿化和农村人居环境集中整治有效融合,采取“微改造、巧植入、精提升”,打造森林乡村示范村。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位于灵宝市豫灵镇万回村和双桥河交叉口的郑西高铁绿化带,不仅护堤固路,还为村民提供了一片休闲绿地。

  万亩林果飘香,致富一方百姓。灵宝市川口乡“十里樱桃长廊”远近闻名,旅游观光、采摘体验搞得红红火火。

  树上结出“金果果”,林下生长“银蛋蛋”。绿化不仅带来生态效益,还带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目前,我市以涵养水源、“三产融合”为重点发展特色农业,建设二仙坡—寺河山—官道口“百里黄金苹果带”,全市苹果种植面积160万亩、产量21.14亿公斤,均居全省第1位;在荒山荒坡发展坡域经济、林下经济,种植连翘115.12万亩、产量居全国第1位。高标准建设50万亩旱作梯田,夯实粮食安全的根基。

  修复万亩矿山生态增“山绿”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过去,三门峡在资源开发带动经济繁荣的同时,也带来了自然生态破坏问题,现在如果还不彻底加以整治,各种顽瘴痼疾将交织叠加、积重难返。

  必须为山体“立法”,划定保护红线。

  我市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践行“两山”理论,铁腕推进矿山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工作。

  全面系统建立持证矿山、有主废弃矿山、历史遗留废弃矿山问题工作台账,明确治理责任、治理措施、治理计划、治理目标和时间节点。

  健全市、县、乡、村四级“山长”体系,划分7个市级山体、43个县级山体、185个乡级山体和1698个村级山体。出台实施《三门峡市山体保护条例》,保障山体整体保护、系统修复。

  实施生态修复及绿色矿山建设“春霖行动”,累计修复矿山面积7.24万亩,治理历史遗留矿山面积1.1万亩、持证矿山面积6.15万亩。累计投入77万人次、1.89亿元,封堵坑口1456个、治理修复矿区147平方公里,增绿136万公顷。

  从2016年下半年起,我市打响“小秦岭保卫战”,以退出规上企业100余家、年损失地区生产总值100多亿元、转岗10万余人的代价,持续攻坚具有数十年开采历史、19次治而未果的小秦岭开采乱象。功夫不负有心人,昔日生态环境部长期挂牌督办的负面典型,如今蝶变为联合国“生态修复典型案例”。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我市先后关闭小散乱污企业1780家、退出矿山98座,目前主要空气指标稳居全省前列、断面水质全部达标。全市各地以绿色化改造为重点,完成“三大改造”项目378个、覆盖率超过70%,改造后企业碳排放减少30%。

  小秦岭再回青山绿水好颜值。小秦岭生态文明建设教育实践基地位于灵宝市故县镇河西村,展厅内的图文视听资料讲述着当年小秦岭黄金生产和林业发展的历史,展示着今天小秦岭面貌焕然一新、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小秦岭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心枣香管理处主任焦占朝说:“经过几年不懈努力,废渣坡种草,石头缝植树,生态逐步恢复,一天天好起来。”

  青山绿水守护小秦岭人家的幸福生活。在灵宝市阳平镇大湖村,以前靠山吃山,现在养山护山。在淅淅沥沥的小雨中,山色更显青绿苍翠。目前,大湖村建成游客服务中心、文化广场、学农研学基地,村里发展经济林果和中药材种植,村民开办农家乐和经营旅游项目,家家户户住上了小别墅,开起了小汽车,日子一天比一天红火。

  矿山复绿满目春。目前,全市10万亩矿山修复大头落地,裸露的山体已经复绿,水土流失状况得到根本改善,每年减少入黄泥沙200万吨左右。

  陕州区王家后乡紧临黄河,以前是煤矿、铝土矿开采区。近年,王家后乡扎实推进矿山复垦复绿,对历史遗留的无主矿区、废弃矿区平整土地、恢复植被。王家后乡五里河村十里桃花谷远近闻名,每年阳春三月,山谷中的桃花次第开放,参观的车队排成长龙,游人徜徉花丛间,人面桃花相映红。

  渑池县绿色矿山建设不仅实现覆土复绿,还进一步美化环境,让矿区绿起来、美起来、靓起来。以前挖资源,现在搞旅游。渑池韶山荒山秃岭披绿装,黄河丹峡枫叶似火、野果飘香,仙门山十里自然山水画廊,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旅游观光。

  综合利用亿吨泥沙维“河畅”

  黄河宁,天下平。

  三门峡水库是新中国成立后在黄河上兴建的第一座大型水利枢纽工程,至今仍在防洪、防凌、发电、调水调沙、城市供水、农业生产、生态治理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目前,工程控制着黄河上中游来水量89%、来沙量98%。我市做好水土保持和环境保护工作责任重大、意义重大。

  黄河水少沙多、水沙关系不协调,是黄河复杂难治的症结所在。尽管黄河多年没出大的问题,但黄河水害隐患还像一把利剑悬在头上,丝毫不能放松警惕。要保障黄河长久安澜,必须抓住水沙关系调节这个“牛鼻子”,开展水土保持建设,提升水源涵养和水土保育能力,完善水沙调控机制,减缓黄河下游淤积,确保黄河沿岸安全。

  “禹之决渎也,因水以为师。”古代大禹之所以能成功治理水患,原因在于尊重规律、勇于探索。

  今年,我市启动亿吨淤积泥沙综合利用工程,创新思维,另辟蹊径,变被动为主动,变事后为前置,把取之不尽的泥沙作为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兴利除弊,变废为宝。

  1月19日,在湖滨区高庙乡小安村黄河护岸工程处,一艘崭新的浚河船舶缓缓下水,标志着黄河三门峡水库清淤工程正式启动。作为黄河清淤试点,将为后续的小浪底水库和黄河中下游清淤积累经验、探索路径。

  治黄,必先治沙。三门峡库区清淤出来的泥沙,用来填沟造地、改良土地、流域治理、制作建材等,这样不仅减少水土流失,也解决了工农业发展用地问题。

  目前,三门峡库区形成了独特的生态系统和自然环境,实现了区域性生态平衡。水库岸边,满目青翠,湖光山色;大坝下游,大河温顺,一派祥和。

  生态之美催生发展之变,大河东流铺展大美画卷。

  让群众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我市谋划长远,干在当下,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治理并举,实施“十百千万亿”工程,走出了一条生态友好、绿色低碳、具有地方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工程全面铺开,项目初见成效。接下来的工作任重道远,我们一直在路上。

  全市上下咬定目标、埋头苦干,持续发力、久久为功,确保“十四五”时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努力为黄河永续造福人民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 编辑:唐柳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