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05日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本地 > 正文

从“人才飞地”到发展高地

来源: 发布日期:2022-06-24   打印

本报记者 柴锦玉

  水积鱼聚,木茂鸟集。

  6月21日,首批3家“三门峡市人才飞地”在西安揭牌,由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颁发的金色牌匾,在企业家代表的眼中,无疑有着沉甸甸的“含金量”。

  易事特西安研发中心获颁的“三门峡市人才飞地”牌匾编号001号。易事特集团副总裁万祖岩表示:“在三门峡高质量发展中,企业既是参与者,也是受益者。这次揭牌让我们切实感受到市委、市政府对驻外科技人员的认可,也让驻外科技人员享受到三门峡人才新政带来的实惠。”

  领军人才难引进、高端人才难留住、核心成果难落地,是影响地方加快创新发展面临的难题。近年来,我市立足自身实际,探索柔性引才新模式——“人才飞地”,破解招才引智困局。通过在国内外创新资源聚集程度高、创新活跃度强的重点城市,建设以科技企业孵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科技研发攻关、高层次人才引进培育等为目标的引才育才平台,进一步激发人才和科技新动能,引领高质量发展。

  仲夏时节,在易事特西安研发中心,研发大厅、实验室里工作人员有序忙碌。2020年4月,易事特储能科技有限公司落户湖滨区,依托西安的教育和科研优势,成立西安研发中心,先后投入近亿元研发资金,成功开发出多项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关键指标达国际一流水平,并完成产品终试检测。目前,已申请知识产权33项,科技成果登记3项。公司自2020年成立至今,年销售收入均突破9000万元。

  “西安研发中心成立之初,受制于当时人才政策的约束,引进的高端人才既不能享受三门峡的人才政策,也不能享受西安的人才政策,造成科技人员的大量流失。现在三门峡实行人才新政,有效解决了中心招聘难度大和人才流失的问题,进而得以稳定军心,提升效益,打造制胜团队。”万祖岩对三门峡人才政策支持深有感触。

  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市场化运作”原则,实行“飞地孵化器+异地研发机构+专家工作站”的建设模式,三门峡崤云信息股份有限公司西安智慧政务研发中心、河南骏通车辆有限公司西安研发中心等也成为三门峡市“人才飞地”的佼佼者。

  “人才飞地”成为破解引才难题的一把钥匙,是什么让“人才飞地”大放异彩?市科技局有关负责人认为,“人才飞地”的好处在于将传统的“本地筑巢”模式转变为“邻凤筑巢”,采用市场化运作模式,通过跨行政区域建设飞地孵化器,实现研发、生产两地化。相比以往的模式,飞地孵化器既顾及到了人才的便利,又考虑了自身的实际情况,以项目为纽带,带来的利益共赢更多,也使这种合作更为稳固。

  西安交通大学近年与我市开展了深入的科技人才合作。学校党委常委、校长助理洪军说:“与三门峡的合作和交大学科高度匹配,合作基础扎实,合作效果显著。今后交大还要进一步融入三门峡创新驱动发展,支持区域人才建设。”

  近日,我市出台“人才飞地”建设及管理办法(试行),进一步明确相关政策支持。对“人才飞地”的奖励实行“先建后补”“以奖代补”机制。根据“人才飞地”运行情况,市财政每年给予最高500万元经费支持;同时根据其引进人才、孵化项目等成效,给予最高1000万元奖励。对“人才飞地”全职引进的高层次人才,经认定后享受我市引进人才同等待遇。

  “人才飞地”不仅是点对点的人才协作,也是整个区域的人才协作,必然产生更大的汇聚辐射效应。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积极探索柔性引才新模式,“人才飞地”正成为三门峡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聚宝盆”和“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