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本报评论员 创新有其内在规律,把握规律才能有所成就。 创新包括“理论突破—重大研究—技术中试—市场推广”等多个阶段;国家创新型城市的评价体系,包括创新治理力、原始创新力、技术创新力、成果转化力和创新驱动力5个一级指标。作为创新体系、创新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平台是集聚资源、服务社会、连接供需、要素中转的重要载体,不仅需要集聚大量人才、技术、政策、信息,还要连接市场、中介,发挥出成果转化利用的服务功能,真正实现创新驱动。 去年以来,我市创新平台建设工作亮点频呈,中原关键金属实验室等3家省实验室启动建设,高纯金属砷中试基地、科技大市场建设取得实质进展,全市各类创新平台达到595个。 在市委八届三次全会全面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规划和部署中,科技成果转化利用被进一步放在创新平台建设的突出位置。各级各部门要准确把握,高起点谋划,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完善创新孵化机制,打造一流创新平台,为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在创新布局上,要主动适应创新资源聚合规律,以“智慧岛”建设为龙头,加快打造贯通高新区、职教园区与中心城区的“天鹅湾科创走廊”;以一县(市、区)一“双创”基地为载体,支持各地围绕主导产业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加强合作;同步谋划创新基地招商、运行、维护、管理机制。 打造高端平台方面,要以高校引聚高端人才、开展课题研发,补齐万人研发人员占比、专利申请量等短板;实施研发平台提升工程,打造关键金属领域战略力量,以现有研发平台为基础,提标申建一批国家、省实验室,重点支持精密量仪技术创新中心、杜仲资源培育与综合开发技术创新中心等平台争创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以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为依托,组建一批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平台。 优化项目管理方面,要完善创新孵化机制,借鉴吸收龙子湖“智慧岛”、西咸新区“秦创原”等先进经验,以投行思维整合资源,探索实施园区“房东+股东”“基金+风投”运行模式,推动“双创”园区、孵化基地服务平台化、产城融合化、创新社群化,同时完善“人才飞地”模式,完善科技成果评价、转移转化激励机制,探索把智力变资产、人才变股东的新机制,助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 |
突出转化打造创新平台
——学习贯彻市委八届三次全会精神之二
来源: 发布日期:2022-06-30 打印

- 上一条:全面推进生态环境治理
- 下一条:以现代化高品质城市建设引领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