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实、严谨、敬业,教好每一节课,做好每一件事。”秉承这一家风,陕州区第五小学教师王彩云一家三代,数十年如一日,坚守在教育战线,用责任与信念,演绎着一代又一代人民教师的故事。 胸怀赤子之心 深情以报国家 王彩云的父亲王文秀幼年母亲早亡,受尽苦难,却精勤博学,寒窗苦读。抗日战争期间,他怀揣爱国壮志,活跃在抗日救国一线,在宫前抗日区政府当宣传员,并于194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胜利后,王文秀就读于当时的陕县师范学校,毕业后到宫前区(现为宫前乡)庙沟村教学。王文秀在教课的同时,转入地下工作,给共产党传递情报。 新中国成立后,王文秀先后在宫前乡头峪、刘家庄、杏花等村的学校教书育人,曾担任教导主任、校长等职务。执教36年,王文秀遍育桃李,许多学生成为各行各业的业务骨干,为祖国的建设与繁荣作出了贡献。王文秀一直坚守在乡村教育一线,兢兢业业、默默耕耘,多次被评为优秀教师和先进个人。 离休后的王文秀也没有闲着,作为见证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老革命,他被邀请到当时的宫前学区编写县志,撰写豫西革命回忆录。在每年清明节时,他还担任讲解员,通过讲述亲身经历的革命故事,激励下一代发扬革命传统。 传承教育初心 甘守三尺讲台 家风如细雨,润物细无声。看着家里高高悬挂的承载父辈光辉教育史的奖状,王彩云从小便在心底埋下了热爱教育的种子。踩着父辈的足迹走上教师岗位后,王彩云一直奋战在教育教学第一线。满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她潜心钻研,勤勉工作。 为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支持贫困地区教育事业,王彩云主动报名到陕州区西李村乡李村学校进行为期一年的支教活动。支教期间,她尽职尽责,经常和当地教师交流教学经验。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当地教育教学质量有了极大的进步,王彩云也受到了当地领导和群众的高度评价。今年,由于工作任务重,54岁的王彩云主动请缨担任数学课老师和班主任,她用炽热的情怀和满腔的挚爱,克服自身不利因素,在工作中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为青年教师树立了榜样。忙碌工作的同时,她还积极参与教育科研,主持参与的多项课题研究顺利结项,并获得多个市级奖项。 怀揣教育理想 倾注桃李芬芳 王文秀、王彩云一生坚守教育理想和追求,将教书育人的初心传承给了子孙。王彩云的女儿李灿在填报高考志愿时,毫不犹豫地把第一志愿选择为师范专业,如今她已是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的一名教师,正肩负着长辈用时光书写的师者责任,传承着教育世家的情怀和风范。 高校的教学工作更加困难和复杂,李灿凭借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承担了系里专业培养方案的设计和修订、播音主持专业学位审查、播音主持专业艺考招生等工作。在教学工作中,李灿始终饱含热情、悉心钻研、倾力奉献;对待学生,她倾囊相授、耐心细致;面对新课程,她加强研究和合作,适应新的教学形势,对培养“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人才作出有力的贡献。同时,她还充分利用空余时间,潜心研究,并完成了多个校级课题,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在实现个人成长和进步的同时,用实际行动推动着学校学术力量的发展。 三代丹心育桃李,无怨无悔献芳华。王彩云一家三代人接力传承,像红烛一样把最美好的青春时光奉献在三尺讲台上。三代人、三尺情,教育的传承使得教育更有生命力,三代人的坚守让教育更具动人的色彩,更有贴心的温度。 |
三门峡市“教育世家”系列报道之五
三代从教桃李芬芳 甘为人梯不忘初心
本报记者 崔盼盼
来源: 发布日期:2022-09-15 打印

- 上一条:我市“全国科普日”活动开启
- 下一条:“三支一扶”考试网上确认9月16日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