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04日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本地 > 正文

三门峡市财政局:科学理财促发展 奋楫扬帆启新程

张莎莎 张晓菲
来源: 发布日期:2022-09-28   打印

  中原关键金属实验室

  市民中心落成

  庙底沟考古遗址公园

  越来越美的涧河

  交通网络四通八达

  渑池县洪阳镇柳庄村农民新村

  三门峡城市雕塑“翊初”

  沿黄生态廊道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千帆竞发,勇进者胜。党的十八大以来,三门峡市财政部门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担当作为,务实笃行,各项财政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取得新成效,为书写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精彩答卷作出了积极贡献。

  坚持党建引领,发展合力更加凝聚

  政治建设放在首位。牢固树立“以政领财、以财辅政”理念,把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扎实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党史学习教育活动,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确保市委、市政府各项决策部署在财政部门不折不扣落实到位。

  党风廉政建设常抓不懈。坚决扛起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认真落实“一岗双责”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建立财政风险防控体系,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严格财经纪律和内控制度执行,狠抓财政反腐倡廉建设,坚持刀刃向内一体推进“三不腐”。

  人才培养多措并举。近年来,通过公开招录、人才引进、组织选调、干部转业等渠道,先后录用43名青年干部,为财政改革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坚持“录育管用”相结合,2021年以来,累计举办科长讲业务、青年干部论坛和财政大讲堂等活动93期;实施青年干部“轮岗”制度,将业务强、作风优的青年干部放到重要岗位,比学赶帮超氛围更加浓厚。

  收支稳中有进,综合财力日益壮大

  10年来,在财政政策和大规模减税降费背景下,三门峡市财政部门多措并举,合理确定收入目标,积极开展综合治税,加强税收征管,规范非税收入管理,促进均衡支出,财政收支持续稳定增长。2018年以来,全市累计减税降费66.58亿元。

  财政收入规模持续扩大。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由2012年的68.6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142.4亿元,年均增长8.5%;积极向上争取资金,河南省对我市的转移支付从2012年的67.9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111.9亿元,年均增长5.7%。

  财政支出结构不断优化。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由2012年的137.1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250亿元,年均增长6.9%。在支出安排上,坚持“有保有压”,坚决落实过紧日子要求,持续压减一般性支出和非急需非刚性支出,腾出资金保障中央、省、市重大战略实施。2015年以来,累计争取各类政府债券资金366.1亿元。财政实力的不断壮大,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物质基础。

  聚焦重点战略,保障能力持续提升

  强化创新驱动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2021年,全市科学技术支出54326万元,比2012年增长143%,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由2012年的1.63%上升到2.17%。重点支持实施研发投入强度和高科技数量奖补“两个倍增计划”,中原关键金属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开发区创新大厦等创新基础设施建设有序推进。落实人才强市战略,2018年以来,全市各级财政每年安排不少于1.5亿元的人才专项经费,落实引进人才补助、人才项目奖补及“人才和科技政策”30条所需资金,不断强化人才支撑。支持企业提质增效,累计拨付奖补资金2.07亿元,带动602家企业实施“三大改造”项目905个。落实奖励政策,支持50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发挥全市设立的8支转型发展政府基金优势,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统筹推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发挥财政支农作用,2016—2020年,累计投入专项扶贫资金30.72亿元,支持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支持统筹推进“五个振兴”,切实让农业强起来、农村美起来、农民富起来。推动特色农业做大做强,作为全省唯一试点,创新开辟苹果“保险+期货”金融支农新路径,支持灵宝市成功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国家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渑池县洪阳镇柳庄村田园综合体建设和灵宝市寺河乡农村综合性改革列入2021年度河南省“两项试点”。

  厚植绿色生态发展根基。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2012—2021年,全市节能环保支出累计60.9亿元。支持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成功入围国家“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试点城市,“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取得阶段性胜利。聚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集中财力推动小秦岭矿山环境生态修复、复合型沿黄生态经济带等重大生态环保工程实施。2021年以来,通过上级转移支付、世行贷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污染防治项目、秦岭东段洛河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等途径,累计争取资金31.4亿元。

  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保障显著增强

  “民有所呼,必有所应。”近年来,三门峡市财政部门聚焦人民群众“急难愁盼”事项,加大力度保障和改善民生,擦亮“民生福市”底色。2012—2021年,全市财政民生支出累计1490.7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稳定在70%以上,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增强。

  就业形势总体稳定。落实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2018—2021年,全市财政就业支出41319万元。支持“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截至6月底,全市累计培训9.26万人次,新增技能人才4.79万人、高技能人才2.04万人。支持实施职业培训、社会保险、吸纳就业、创业担保贴息等促进就业的补贴政策,全力促进重点群体就业。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2012—2021年,全市实现财政教育支出387.62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稳定在17%以上。扎实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支持新建、改扩建学校600余所,新增学位4万余个,6个县(市、区)成功创建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支持打造10分钟“入学圈”,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83.9%。高职教育迅速发展,社会管理学院成功开班,职教园区规模不断扩大。

  医疗卫生水平全面提高。2012—2021年,全市财政卫生健康支出197.97亿元,重点支持推进重大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医疗服务能力提升等各项医改任务,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市儿童医院、黄河三门峡商务中心区医院建成运营。支持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医疗救助、困难群众大病补充保险保障水平,支持残疾人康复中心、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推动养老事业高质量发展。

  社会保障和住房保障持续增强。不断加大社会保障力度,2012—2021年,全市财政社会保障支出198.32亿元。足额发放困难群众补助、临时救助金、80岁以上老人高龄津贴,持续提高城乡居民医保及退休人员、低保、特困等各类群体养老和救助标准,困难群众和特殊群体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强化住房保障建设,累计投入资金8.41亿元,支持老旧小区改造项目485个,惠及居民5.7万户,农村危房改造4.63万户,切实改善群众居住条件。

  文化事业生机勃勃。2012—2021年,全市财政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支出27.15亿元,“十佳魅力城市”“最美中国旅游城市”“中国摄影之乡”“天然氧吧城市”等城市名片更加响亮。仰韶文化发现暨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纪念大会享誉全国,庙底沟文化产业园及博物馆成功开馆。支持公共文化馆、图书馆、群艺馆等公益性场所开放,戏曲进农村、农村公益电影放映等活动,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奋勇破冰前行,财政改革纵深推进

  预算制度改革蹄疾步稳。推进全口径预算管理,“四本预算”有效统筹衔接。完善中长期预算管理机制,零基预算改革稳步推进,项目支出标准体系更加健全。持续深化预算绩效管理改革,“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的绩效理念得到深化。财政信息化、数字化建设加快推进,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初步建成并平稳运行。

  财政体制改革稳扎稳打。按照省直管县体制改革部署,精准测算划转基数,确保灵宝、渑池、义马三个县(市、区)直管县改革顺利实施。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卫生、教育、自然资源、生态环保、科技和公共文化等领域市与县(市、区)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厘清市与县(市、区)职责和界限。落实好三门峡经济开发区体制改革,解决好改革遗留问题。

  财政数字赋能全面强化。财政电子票据改革全面完成,非税收入收缴实现线上线下全覆盖。惠民惠农财政补贴资金“一卡通”发放管理工作扎实推进,实现“精准滴灌”、惠企利民。深化政府采购制度改革,2020年以来,我市优化营商环境政府采购工作稳居全省第一梯队。

  防范化解风险,安全底线更为牢固

  兜牢兜实“三保”底线。把“三保”作为首要政治任务优先保障,坚持“三保”支出在预算安排和库款调拨等方面的优先顺序。实行“三保”月报制度,加大财力下沉力度,强化库款运行跟踪监测和“三保”风险管理,当好“过路财神”。加强财源建设,盘活财政存量资金,清理过度福利化财政支出政策,近年来我市财政“三保”执行总体较好,社会稳定“压舱石”进一步筑牢。

  政府债务风险加快化解。全面加强政府债务风险监测预警,实行政府隐性债务常态化监控和风险等级评定制度。建立新增隐性债务问题台账,加强法定政府债务管理,采取“八个一批”方式稳妥有序化解隐性债务存量,全市债务风险总体可控。

  筑牢疫情防控坚实防线。足额保障新冠疫苗免费接种、核酸检测、物资储备等疫情防控经费支出。今年8月20日,三门峡市主城区疫情暴发以来,已拨付防疫资金12305万元。积极参与老旧小区卡点疫情防控和社区志愿服务,助力织牢织密疫情防控网。

  风劲帆满图新志,砥砺奋进正当时。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市财政局将继续锚定“两个确保”、支持“十大战略”,以更加奋发的姿态、更加振奋的精神、更加有效的举措,砥砺前行,接续奋斗,为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贡献强劲财政力量,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