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05日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本地 > 正文

躬身探幽 赓续文明

三门峡市文物考古工作一年亮点记述
来源: 发布日期:2022-09-30   打印

  作者:文/图 本报记者 尤黎明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引 言

  三门峡作为仰韶文化发现地、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地、第三届中国考古学大会举办地,历史文化资源厚重,我市文物考古工作者深感责任重大。一年来,他们认真贯彻习近平致仰韶文化发现和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的贺信精神,以更加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工作,立足本职,埋头苦干,努力钻研业务,服务全市大局,在考古发现、科学研究、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实现了新的突破。

  “这个古铜色的文物,叫铜盖鼎,是早期战国墓葬中的随葬品,有4件呢!”“这个是随葬品编钟。”“你再看这个像水瓢的,是铜匜。”

  9月下旬的一天,披着金色阳光,记者到三门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采访,副所长祝晓东、业务室主任燕飞指着仓库文物架上的文物一一作了介绍。而年轻的女职工赵薇正用特制工具,聚精会神地为一件铜盖鼎除锈,随着除锈完成,几千年前先人雕刻的流线纹饰展现在眼前……

  “那些埋藏在三门峡各处的件件宝物不断出土,一年来好像没怎么宣传?”

  面对记者的疑惑,所长郑立超淡然一笑:“在大学时老师就反复强调,每一个考古新发现,只有把证据链做足坐实,还要经过相关专家论证,保证信息的权威性,才能对外宣传。否则,会造成后期的过多异议。”

  可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同志们的工作成果,却让他们无法低调!

  考古发掘,如甘棠花开

  一年来,在疫情反复干扰的情况下,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克服重重困难,共主持和参与考古发掘项目21个,纵向跨度从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至明清时期,遗迹种类非常丰富,随葬品包含陶、瓷、铜、铁、玉石、骨蚌等,共发掘墓葬950余座,出土随葬品超过4000件,取得丰硕战果。

  在三门峡经济开发区一工地开展的考古发掘最具代表性。

  去年8月中旬的一天,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负责人接到市文广旅局局长毋慧芳的电话,市里要在开发区建设甘棠学校和幼儿园,预计在2022年年底前建成。末了,毋慧芳加重语气道:“这是市里的重点工程,你们要抓紧准备,迅速进入工地开展工作,确保完成文物部门的工作任务,决不能拖重点工程的后腿。”副局长宁会振也高度重视,多次到现场协调解决各类难题。

  面对这一繁重任务,郑立超和考古所的同志们决定打破常规,特事特办,统筹兼顾,齐头并进,迅速行动。一方面立即派人到工地进行勘探,一方面组织人员进行考古发掘前的准备工作。与此同时,他们邀请郑州大学、河南科技大学、安阳师范学院的研究生、本科生参加发掘工作。但因疫情原因,多数人不能成行,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只能组织本所及各县(市、区)有经验的考古工作者参加大会战。工地人员最多时,有近百人。

  奋战一年,共发掘古墓葬近600座,以战国墓和汉墓为主。其中发掘的一座战国墓随葬有4件铜鼎,3座墓随葬有成组编钟(一组9个)和编磬(一组10个)。专家认定,该墓葬至少为士大夫一级的墓葬。离此不远的一个工地,也发掘出40余座战国墓。

  这里发掘出的汉代墓葬随葬品丰富,从西汉延续至东汉时期,以陶器为主。

  这些发掘成果,为研究三门峡地区战国早期文化、两汉时期文化演变,提供了重要考古资料。

  今年6月21日至23日,央视《探索·发现》栏目连续三集播出《陕州城的地下秘密》,对该墓地的发掘情况进行详尽报道和解读。

  而在灵宝豫灵新凌铅业项目建设工地,我市考古工作者发掘古墓葬64座。其中清代家族墓葬富有地方特色,聚族而葬,以带长方形土坑竖穴墓道的单室土洞墓为主。葬式为仰身直肢,墓主多枕砖踏瓦。瓦上有朱砂描绘的宗教符号,或写有墓主身份的文字。

  文明探源,路就在脚下

  持续推进中华文明探源和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研究,是我市文物考古工作者近20年的追梦历程与执着方向。

  据祝晓东介绍,对灵宝西坡遗址,在进行了8次主动考古发掘的基础上,他们对出土的遗迹遗物进行了修复整理,部分文物已在三门峡庙底沟博物馆展出。人们近距离凝视古代文物,感受历史文化,仿佛能聆听到5000多年前我们的先祖在旷野发出的洪荒之音。

  在北阳平遗址工地,我市文物考古工作者风餐露宿,躬身开掘,在遗址北部及中南部开挖了多个探方、探沟,发掘总面积约1000平方米。共发现仰韶时期房址7座、灰坑61座、壕沟2条,东周墓葬31座。房址类型有深穴式、半地穴式,有200多平方米的大型房址、50平方米—70平方米的中型房址、10余平方米的小型房址。

  标号为F5的大型房址最引人关注:坐东北朝西南向、近圆角五边形的半地穴式房基,由基坑、门道、墙体、柱洞、活动面、灶等部分组成。基坑南北残长约11.7米、东西残长约15.9米;室内半地穴部分东西残长13.9米—15.2米、南北残宽8.9米—11.5米,残存室内面积约150平方米;复原建筑面积(含门道基坑)近250平方米,室内面积约200平方米。

  这就令人遐想了:即便在今天,F5也是一座超大型的房子了,谁能住在这里?或者谁能在这里办公?专家们推测说,在五六千年前,恐怕只有部落首领,如黄帝,才能在这里办公或居住。因为距北阳平遗址约4公里的黄帝铸鼎原,自古就有“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的说法。

  北阳平遗址是探索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的关键时段、关键区域内的重点遗址。包括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陈星灿在内的十多位国内专家,以及马萧林、魏兴涛在内的多位省著名考古专家,一直都对这里情有独钟。所以,我市文物考古工作者自加压力,默默工作,对这座遗址进行持续发掘,以便不断了解该遗址的聚落布局、功能分区和发展演变等信息,探索该遗址与周边遗址在聚落形态等方面的异同,进而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助力,为推动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等方面的学术研究,不断贡献三门峡考古人的力量。

  在灵宝城烟遗址原有发掘5600平方米的基础上,去年至今,市文物考古工作者在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主导下,再次发掘1100平方米。“现已清理仰韶早期房址50余座、墓葬100余座、瓮棺葬近160座、灰坑1000多座、陶窑40余座、壕沟3条。”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工作人员李晓燕,声音平和地介绍道。

  对渑池县仰韶村遗址,省、市文物考古工作者进行了第四次考古发掘,目前已进入考古整理阶段。考古发现遗迹较为丰富,有房址、壕沟、墓葬、灰坑葬、窖穴、灰坑、灰沟、道路、柱洞等;出土一大批文化遗物,有陶器、玉器、石器、骨器、蚌器、象牙制品等。所见遗存年代包含仰韶文化早期、中期、晚期,以及庙底沟二期文化、龙山文化。另外还发现青灰色类似“混凝土”地坪、红褐色涂朱草茎泥墙壁等房屋建筑遗存。多学科研究亦有新成果,如在仰韶和龙山文化时期人骨土样中检测出丝绸残留信息,在仰韶时期尖底瓶残留物中获取发酵粮食酒的证据等。“丝绸”“尖底瓶”“粮食酒”,这些词组所蕴含的信息,实在令人“思接千载、神游八荒”。而仰韶文化大型房屋建筑的发现,则为研究仰韶村遗址房屋建筑等级、形制、技术等提供了新的内容、新的思路。还有,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壕沟的发现,也为了解遗址聚落形态发展变迁等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去年下半年发掘的小交口遗址,发掘面积约1000平方米,清理出29个灰坑、16座房址、4个陶窑、1座墓葬,出土大量的陶、石、骨(角、蚌)等制品遗物,其中标准器物100余件。出土石制品除制作规整的石器外,还发现大量半成品毛坯及废料,以石斧及石斧毛坯居多,另有石刀、石镞、石纺轮等;玉制品有玉璧、玉纺轮;骨制品以骨(角)锥居多;另发现蚌刀1件。小交口遗址发掘对研究三门峡乃至河南龙山时代文化面貌、不同地区间的文化交流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人文建设,砥砺向前行

  一年来,我市文物考古工作者“面向黄土背朝天”,埋头考古发掘,科研成果质量和数量显著提升。

  他们逐步开展了科技考古、公共考古、动植物考古、骨骼DNA鉴定、微生物与病理研究、金相研究等工作。如与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首都师范大学等机构、院校共同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虢国都城李家窑遗址发掘资料整理与综合研究》,去年年底顺利通过中期验收,目前正在进行出土陶器的制作工艺研究与报告编写等工作;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共同承担的《灵宝西坡发掘报告》,已基本完成初稿;承担的省、市级7个社科调研课题,均进展顺利,部分课题已经结项。

  特别令人瞩目的是,与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共同编著了《三门峡庙底沟》考古发掘报告。该书共分报告卷、图版卷、彩版卷3册,共计1172页,全书50万字,内有600张线图、1500幅图。该书是庙底沟遗址2002年发掘材料的综合整理成果。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资深教授、著名考古学家严文明先生为该书题写书名。

  另外,与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虢国博物馆共同编写的《三门峡虢国墓》(第二卷)已完成三校,寄付文物出版社印刷。全书共5册,100万字,是虢国墓地研究的又一重磅成果。出版的《陕州新出墓志选编》和《漫步陕州故城》两本著作也取得较好反响。《义马上石河墓地发掘报告》和《三门峡出土瓷器精粹》两本著作已基本完稿。《三门峡百年考古的回顾与展望》《三门峡义马上石河春秋墓地的颅骨特征》等10余篇研究性文章,先后在《中国文物报》《华夏考古》等报纸杂志上发表。

  支撑这些考古硕果的,是不断壮大的考古队伍。目前,三门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编人员22人,其中硕士学历研究生2人、本科及以上学历19人;拥有正高级职称1人、副高级职称4人、中级职称7人;35岁以下10人,占单位人数一半,基本形成老中青年龄层次和技术职称相对合理的专业技术团队。现有本科学历中,绝大多数是考古专业毕业,这为科研工作开展奠定了专业基础。同时,该所加紧对年轻专业技术人才进行培养,先后派燕飞、李永涛等4名同志分别参加了国家文物局举办的夏文化研究培训班、石窟寺考古培训班,省文物局和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举办的田野考古技能提升培训班。

  我市文物考古工作者的默默奉献,得到上级部门的充分肯定。

  三门峡早年引进的第一个郑州大学考古专业本科生、现已成为研究员的杨海青,不善言谈,淡泊名利,一心扑在考古工地上,被市委宣传部和市总工会授予“三门峡市最美职工”称号。

  郑州大学考古专业研究生毕业的燕飞,在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已7年,夫妻两地分居,他一年“蹲”在考古工地上有300余天,被市委宣传部和市文明办授予“最美文旅使者”称号。

  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郑立超个子不高,诚朴而踏实。为完成上级下达的文物考古发掘工作任务,他团结、依靠同志,知人善任,稳健行事,有问题与大家商量解决,有困难就迎难而上。今年6月,他被市委、市政府命名为第五批“三门峡市拔尖人才”。

  2022年三门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再次被市委、市政府命名为“市级文明单位”。

  目前,该所承担的市文物保护中心项目正加紧推进,可研报告和初步设计方案已获得市发改委批复,正在进行方案优化设计和施工前期准备,年底前将开工建设。该项目占地15亩,总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集文物保护、修复、整理和库房等功能于一体。

  谈到这里,郑立超满怀憧憬地告诉记者:“这个项目竣工后,将极大提升三门峡市文物考古、文物保护的水平和能力,实现文物库房的标准化和科学化。”稍顿,他告诉记者,下一步,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将进一步配合做好全市经济社会重大项目工程的文物发掘和保护工作,组织开展文物考古研究和学术交流,为宣传、弘扬三门峡历史文化,增强三门峡文化自信,再建功业,再创辉煌!

  图片说明:

  ① 北阳平遗址发掘出土的两座房基。

  ② 三门峡经济开发区一工地出土的青铜编钟。

  ③ 考古发掘现场。

  ④ 青铜编钟和编磬出土现场。

  ⑤ 甘棠学校工地出土的铜盖鼎。

  ⑥ 9月29日,甘棠学校工程项目正在紧张施工。几个月前,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人员曾在此发掘清理文物。

  ⑦ 9月28日,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人员在市区一工地进行考古发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