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14日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本地 > 正文

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寻古探源 谛听历史回响

来源: 发布日期:2022-10-12   打印

  本报记者 刘建设 尤黎明

  “一年来,考古所的同志周六、周日几乎没休息过!”10日8日下午,在市区崤山路北一处考古发掘现场,正低头记录当日情况的三门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业务室主任燕飞对记者说。

  去年10月17日,在仰韶文化发现暨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一百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对三门峡考古工作者是极大的鞭策和鼓舞。一年来,我市文物考古部门以实际行动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贺信精神,基建考古不断推进,文明探源继续深化,科研成果不断涌现,考古队伍不断壮大,硬件设施不断完善,各项工作取得新突破。

  据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郑立超介绍,今年以来,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共主持和参与考古发掘项目21个。仅在三门峡市区,考古人员就分别对甘棠学校、向青路小学所在地和小交口、梁家渠、崤山路北绿地广场等10余个项目工地的文物进行了考古发掘。

  在甘棠学校工地,共发掘各时代古墓葬近600座,以战国和汉墓为主。2022年6月,CCTV10《探索·发现》栏目连续三集播出《陕州城的地下秘密》,对该墓地的发掘情况进行了详尽的解读报道。

  在历史时期研究方面,该所与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首都师范大学等机构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虢国都城李家窑遗址发掘资料整理与综合研究》,顺利通过了中期验收。

  在中华文明探源方面,该所联合国家和省文物考古机构,对渑池仰韶村、灵宝北阳平和城烟遗址展开考古发掘。在城烟遗址发现了仰韶初期的城墙和城壕,聚落防御色彩浓厚。这表明,黄河流域在距今约6500年前已开始营建城址,这为研究仰韶初期城乡分野、聚落分化提供了重要例证,具有重要学术意义,可能把国内建城的最初年代提前四五百年。

  一年来,我市文物考古研究工作实现了3个新跨越:

  实现了基础建设新跨越。目前,市文物保护中心项目正加紧推进,可研报告和初步设计方案已获得批复,正在进行优化设计方案和施工前期准备。该项目占地15亩,总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集文物保护、修复、整理和库房于一体。项目竣工后,将大大提高我市文物考古保护的水平和能力。

  实现了人才队伍建设新跨越。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以培养高水平考古研究人才、科技人才为重点,着力打造一支具有深厚爱国情怀、坚定学术志向、顽强工作作风的考古队伍。目前,全所在编人员22人,35岁以下10人;本科及以上学历19人,硕士研究生2人;正高级职称1人、副高级4人、中级7人,且绝大多数是考古专业毕业,实现了科研能力、专业水平的跨越。注重对年轻人才的培养,每年选派年轻骨干外出进行培训学习,提升其田野考古实践技能。考古工作者的拼搏奉献精神得到上级部门肯定,业务室主任燕飞、研究员杨海青分别被市委宣传部和市总工会、市文明办授予“三门峡市最美职工”“最美文旅使者”称号,所长郑立超被市委、市政府命名为第五批“三门峡市拔尖人才”。

  实现了科研能力新跨越。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今年已出版3部专著,待出版2部。与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共同编著《三门峡庙底沟》考古发掘报告,全书共50万字,包括600张线图、1500幅图版。与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虢国博物馆共同编写《三门峡虢国墓》(第二卷),共五本100万字,已交付文物出版社印刷。出版专著《陕州新出墓志选编》《漫步陕州故城》获得好评。《义马上石河墓地发掘报告》《三门峡出土瓷器精粹》两本著作已完稿。《三门峡百年考古的回顾与展望》等10余篇研究文章,先后在《中国文物报》《华夏考古》等报刊上发表。

  探索无止境。截至10月10日,市文物考古工作者仍在崤山路北一项目工地加紧工作。共发掘700平方米,发现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灰坑50个、墓葬7座、陶窑1座、道路1条。专家分析,这里可能是虢国时期上阳城宫城外围的手工业作坊所在地以及工匠居民生活区。

  “今后,我们要牢记嘱托,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贺信精神,发扬严谨求实、艰苦奋斗、敬业奉献的优良传统,做好文物发掘和保护工作,为不断增强三门峡人的历史自觉、文化自信作出更大贡献。”郑立超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