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13日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本地 > 正文

“当代愚公”捐林记

本报记者 李博
来源: 发布日期:2023-02-27   打印

  “常常有人问我,为什么要把辛苦承包建设的千亩林地都捐赠出去?我想说,只因我是一名在党50年的老党员……”

  ——题记

  春天来了,渑池县坡头乡浪地村瓦窑沟村民组沟壑里的数万棵树木正蓄势待发。

  春天总是带给人希望,带给人好消息。在这个春天到来的时候,正在广东湛江儿子家养病的72岁老党员马怀智也收到了来自老家河南一个好消息:他入围“出彩河南人”2022感动中原年度人物候选人名单。这是继去年11月登上2022年第三季度“中国好人榜”后,他再次获得的荣誉。

  “消息是从一个亲戚那里得知的,不用宣传,我只是做了一件平常的事儿。”2月24日,马怀智在电话另一端一再叮嘱。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马怀智躬耕荒山二十载,培育林地上千亩,2021年,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他将倾注了满腔心血的千亩山林无偿捐给国家,诠释了一位拥有超过50年党龄的老党员的初心。

  破个十年八年

  还它山清水秀

  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的马怀智,从小对农村、对土地就有一种难以割舍的眷恋。也是这份感情让他在退休后,选择回到农村,来到大山里,开荒种树,实现他的“绿色梦想”。

  从渑池县粮储中心退休后,身体还算硬朗的马怀智本可以领着退休金,享受天伦之乐,然而他却不顾家人反对,毅然卖掉自己的宅院,经过与坡头乡浪地村协商,并经县司法公正,承包了瓦窑沟的一处荒山。

  那是一处怎样的不毛之地啊!

  早前,还有村民零星居住在瓦窑沟山里,但随着时代发展,恶劣的自然条件阻碍了村民致富的脚步。在党委、政府的号召下,原住村民后来都搬到了山前居住,瓦窑沟几乎所有土地全部撂荒。暴雨、山洪的冲刷让很多土地流失,沟沟壑壑满目疮痍。看着养育了多少代人的山地被抛弃,马怀智非常心疼,当时他就许下誓言:“我破个十年八年,定要还它山清水秀,给国家一个不一样的瓦窑沟。”

  家人心疼他阻止说:“开发荒山怕是要花大力气。”他却拍着瘦硬的胸脯说:“咱是农民出身,又当过兵,这一副铁身板,不怕!”

  从此,这处南北长2.5千米,东西1.5千米,沟沟壑壑的千亩山地让马怀智开启了全新的奋斗历程,也让他倾注了几乎全部的心血。

  躬耕历经艰辛

  树苗茁壮成长

  要想富先修路,要想开荒也得先修路。

  通往瓦窑沟深山处,原来有一条羊肠小道,村民搬走后,羊肠小道被山洪带来的塌方堵死,马怀智只好重新勘察、设计、修路。进山最近的路中间有两个陡崖,像巨人一样拦住去路。马怀智找到一个在部队当过工程兵的朋友,承担爆破任务。整整两年冬天,马怀智和朋友锤打炮崩,终于打开了两个山坡。他又请来部队的战友,帮忙搬运爆破的石块,一块一块,一筐一筐,一车一车,就这样,他硬生生修通了一条长3.5千米、宽3米的土路。三轮车终于能进地了,可以拉运树苗,拉水浇地了,马怀智兴奋得像个孩子。

  路修通了,接着开始规划种树。

  俗语说:秋冬种树如做梦,春季种树如害病。马怀智选择秋末冬初开始种树。

  他雇来附近村子二三十个村民,树栽到哪里,他们就住到哪里。说起那段经历,马怀智的弟弟马河静仍记忆犹新:“即将倒塌的房屋,圈牲口的烂窑洞,我们都住过。吃饭则就地挖坑,起火做饭。我当起了采购员,从70公里开外的县城买来大米、白面、蔬菜、猪肉,还请大家喝啤酒。哥总说‘出力人吃不饱,哪有力气干活?’”

  连续3年冬天,马怀智带着村民们,穿着笨重的棉衣,扛着锄头、铁锨,种下一棵棵树苗,让希望生根发芽。

  他对栽树标准要求格外严格:按照1米见方的树坑来挖,树苗必须栽到坑中间,两个人分别站到地头用测绳衡量是否横平竖直。村民们栽好的树,他还要审查,不过关的立刻重栽。也因此,他栽出来的树像笔直挺立的哨兵一样。

  为了多栽树,在起初的几年内,他几乎把渑池境内的树苗都买光了。这还不够,他打听到卢氏县范里镇有洋槐树苗,就去到那里。晚上住在汽车站,早上坐公共汽车到范里镇进山,中午在山上吃方便面喝凉水,傍晚再坐汽车到车站住。看到村民艰苦劳作的状况后,他主动将价格从谈好的7分钱一棵涨到1毛钱。那些年,光是买树苗,他就投资了10多万元。

  在补栽和更换树苗时,他都是一个人干。挖坑、栽种、浇水、除草,累了他就地坐下歇息,拉下脖子上的毛巾擦擦汗,抬头看着身边种下的树苗,满眼都是欢喜。

  俗话说:三分种,七分管。马怀智说,苗木管护是植树造林的关键。为了除掉地里疯长的蒿草,他经常背着喷雾器打除草药,一干就是20多天,两肩被喷雾器的背带勒得又红又肿,磨掉了几层皮。

  2005年冬天,附近村子有两家的牛跑到地里,一晚上啃掉300多棵洋槐树苗。一大早,马怀智发现后,一个坑一个坑挨着数,数着数着,蹲在地上哭了起来。报警后,两家人各被罚了500元。事后,马怀智想了想,觉得罚款不是目的,警告了就行,他就自己掏钱还给了那两家人。

  朋友老吕说:马怀智干活舍身,一天几乎不停歇,饿了喝口水,啃块馍,接着干,一天能干10多个小时。就是这样的速度,在起初的5年时间里,他修筑地堰14个,运土石1000多立方米,推坏3辆架子车,手上磨起的老茧像蝉蜕一样,掉了一层又一层。

  好一个“当代愚公”啊!

  靠着这种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多年后,他的“绿色梦想”得以实现:

  杨树1.2万多棵、刺槐5万多棵、金丝楸1000多棵、沙梨王1000多棵,还有苹果树、软枣树、花椒树等。渑池国有林场的负责同志说,一般常规造林,成活率在85%左右就不错了,而马怀智栽的树成活率达到了98%。他的经验是:栽树苗就像抚养小孩,长到一人高了才能独立生存。

  荒山变成绿洲

  无偿捐给国家

  以前每到春天,马怀智总要站在山上高点,看着漫山遍野即将发芽的树木,不由地感到骄傲。树木在长高,他也在老去。特别是2020年以后,他的身体越来越消瘦,干活儿也大不如从前,总是大喘气。

  2021年3月下旬,马怀智独自一人到医院检查,被确诊为肺癌。后经多次会诊,病情才得到有效控制。

  “2021年7月5日晚上6点半,我接到住在侄子那里的哥哥打来的电话说,准备把承包的荒山捐给国家。”马河静说,当时他心里“咯噔”一下,但也没有吃惊,因为在刚承包的时候,哥哥就说过这话。

  “对这里的每一棵树和每一块土地,我都有很深的感情,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现在身体大不如以前了,交给国家,我放心。”当时,马怀智格外认真地说,之前有不少人愿意出高价让他转让这片地,但他觉得作为在党50年的老党员,把这片山林献给国家才是他光荣在党的具体表现。

  是的,2018年秋天,郑州一家公司来到山上考察,一下就看中了马怀智的山地,愿意出240万元买下那片山林。他不卖,说单单种的树就值100多万元。2019年春天,北京一家公司来考察,价格谈到260万元,他还是不舍得卖。

  2021年9月18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前夕,马怀智承包林地捐赠仪式举行,渑池县接受马怀智捐赠的上千亩林地,由渑池国有林场接管。

  心有所信,方能行远。马怀智捐赠林地的事迹被传为佳话,他用默默付出诠释了一名普通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被誉为“塞罕坝精神”在当地的真实体现,而他每次面对各级政府颁发给他的荣誉时,都是很淡然地说:“这是一名共产党员应该做的”。

  如今,远在湛江的马怀智经常梦到他的那片山林,他对山林爱得深沉,身体条件允许的话,他要回来再到山上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