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10日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本地 > 正文

叩响三门峡的生态文学之门

——黄河之约·绿水青山三门峡生态文学周精彩回顾
来源: 发布日期:2023-05-05   打印

作者:王永武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行“寻根之旅”,赴“黄河之约”。4月25日至29日,由《今日国土》杂志社、今日国土生态文学委员会、中共三门峡市委宣传部主办,三门峡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三门峡日报社承办的“黄河之约·绿水青山三门峡生态文学周”在三门峡市举办。

  人民日报社原副总编辑、著名作家梁衡,原环境保护部副部长周建,《今日国土》杂志社社长、今日国土生态文学委员会主任柳忠勤,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原常务副会长、文学评论家李炳银,人民日报文艺部原副主任、散文作家王必胜,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生态文学作家李青松,光明日报文艺部原主任、散文作家彭程,中国作家协会小说委员会委员、小说家劳马(马俊杰),以及王宪福、刘军萍、张子影、周伟、薛印胜、刘慧娟、师力斌、李兰玉、黄风、王燕、葛一敏、徐峙、王朝军、李亚梓、冷杉、李乐明、杨亚丽等来自全国各地的知名作家、学者、编辑和三门峡当地作家共计50余人,齐聚“黄河明珠·天鹅之城”三门峡,参加此次文学周活动,用文字记录青山绿水,用心灵叩响三门峡的生态文学之门。

  此次为期5天的活动,内容涵盖了一个简短隆重的实景启动仪式,两次名家给当地文学爱好者的专题授课辅导,在黄河岸边开展两场围绕生态文学话题的对话和研讨,前往涉及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项目及生态环境优美的天鹅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沿黄生态廊道、小秦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曹靖华故居、三门峡大坝、庙底沟博物馆、陕州地坑院等地进行了实地调研采风。作家们用双脚丈量生态崤函,用心灵感受人文崤函,真实感受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三门峡的生动实践,为生态文学创作收集积累了大量鲜活素材。

  生态文学周缘何选在三门峡

  “三门峡不但在历史上是一个坐标点,在地理上也是一个坐标点。”梁衡于4月8日在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的“黄河之约·绿水青山三门峡生态文学周”新闻发布会上说过,“这个生态文学周选在三门峡确实选对了。”

  梁衡对三门峡这片土地有着特殊的情缘,曾先后5次来到三门峡。2014年11月,他第一次来三门峡参加一个全国论坛,听说陕州区观音堂镇的七里古槐,经过多次采风,创作出散文名篇《死去活来七里槐》。

  七千年的仰韶文化,在这里点亮了中华文明第一缕曙光;五千言的《道德经》,在这里彰显了巍巍中华的东方智慧;刘少奇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在这里铸就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丰碑;万里黄河第一坝,在这里改写了诗仙李白的千古诗篇。

  三门峡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旅游资源富集,全市森林覆盖率高达50.72%,居河南省第一位。值得一提的是,波澜壮阔的万里黄河,在这里造就了北国江南的秀丽景色,吸引了翩翩起舞的天鹅,每年冬季都有数以万计的白天鹅在这里聚集栖息,数量占全国总数的三分之二。

  “天鹅是一把标尺,它量出了人与自然和生命的距离。三门峡能够留住白天鹅,靠的是优质的水体、绿色的生态环境和人们的爱心,生态文学的境界是发现美、构建美,而天鹅便是一个‘美’的象征和符号。”李青松用饱含诗意的语言庄重地说,“让天鹅告诉世界,在三门峡的碧波里,黄河拥有最美的早晨……三门峡是生态文学新的出发点。”

  简约的启动仪式

  九曲黄河如龙舞,青山绿水画中来。4月26日上午,黄河之约·绿水青山三门峡生态文学周在天鹅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黄河岸边启动。温暖祥和的太阳为灯,湛蓝的天空为幕,青山绿树为墙,旁边紧邻好似玉带的黄河碧波,简约的启动仪式呈现出来的原生态,既新颖别致又赏心悦目。

  梁衡、周建、柳忠勤、李炳银、王必胜、马俊杰、刘军萍等来自全国各地的知名作家、学者出席启动仪式。三门峡市委副书记、组织部部长吴海燕宣布活动启动,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清华致辞。

  周建在现场致辞中说,三门峡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建设文化名市和大旅游产业为目标,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和“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生态文明理念,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成效显著。此次活动用文学的形式弘扬生态文明,讲好中国生态环保故事。

  柳忠勤和王清华分别在致辞中就此次生态文学周活动的目的和三门峡市生态发展进行了介绍说明。

  两堂开启创作心智的文学课

  4月25日上午,提前到达三门峡的李青松受邀来到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以《生态文学的写作及应遵循的原则》为题进行专题授课,让来自三门峡各单位的代表以及该学院热爱文学创作的师生共享这场生态文学盛宴。

  授课中,李青松简明扼要地介绍了什么是生态文学、生态文学的主要特点、生态文学的传递等内容。接着,他围绕老子、孔子等著名人物相关作品中的生态意识话题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他认为,此次在三门峡开展的活动是一次“寻根之旅”和“黄河之约”。

  4月27日上午,在三门峡市一高学术报告厅,梁衡应邀以《文章的阅读与写作》为题,为广大师生和当地文学爱好者上了一堂生动、深刻的写作课。

  讲座中,梁衡从“我们该读什么?写什么?”“写作的基本技巧:文章五诀”“五诀间的转换”三个方面,向听众重点介绍了如何写一篇好文章。他现场传授做文章要学会用形、事、情、理、典五种法诀,让与会者茅塞顿开。

  情深意长的签名赠书

  梁衡和李青松分别在各自专题授课后,现场进行了签名赠书仪式,将各自最新出版的《天边物语》、《北京的山》及《中国2022生态文学年选》赠送给现场的观众。

  4月27日下午,与会作家们在参观完位于卢氏县五里川镇河南村的曹靖华故居后,来到曹靖华的启蒙学校——五里川完全中学,将自己创作和编印的优质图书捐赠给师生们。中国青年作家报主编周伟表示,将向完全中学长期赠送所编报纸合订本。三门峡生态文学周活动结束时,李青松还为参与服务的人员与闻讯而来的人员一一签名赠书。

  黄河岸边实景对话生态文学

  用文章抒怀,以山水明志。呼吸着黄河清新湿润的空气,品味着阵阵花香,继4月26日上午的生态文学周启动仪式后,三门峡对话活动在黄河岸边实景举行。

  此为生态文学周最大的亮点。

  梁衡、李炳银、王必胜、李青松和三门峡市作协主席孟国栋、市发改委副主任刘爱伟就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文学等相关话题开展对话交流,现场吸引数百名文学爱好者和市民参加。

  梁衡现场讲述了自己与三门峡的不解之缘。他说,三门峡在黄河流域地理位置独特,首个以生态为主题的文学周选在三门峡举办,有着特别的意义。他认为,生态文学应该分两个部分,一个是记录物质方面的人和自然的共生状态,一个是记录文化方面的人和自然的共生状态。

  长期从事生态文学研究与创作工作的李青松谈了自己对三门峡的印象——三门峡有“四奇”:“奇水”(清水黄河)、“奇人”(老子)、“奇书”(《道德经》)、“奇关”(函谷关),令人震撼。他认为,《道德经》蕴涵着丰富的生态思想,正确理解其要义对于开展生态文学创作至关重要。

  李炳银谈了令自己印象深刻的优秀生态文学作品。他说,生态文学的延伸发展,改变了人们传统的生态文明观念,前景非常广阔。

  王必胜认为新时代生态文学创作需要眼光,要站在人类生态文明建设的大局通盘考虑;需要情怀,突出人在生态文学作品和生态保护中的主体地位;需要识见,博古通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确保作品可读性更强。

  孟国栋谈了三门峡黄河岸边的生态文学传承与创新。他认为,生态文学在三门峡不断传承和发展,应把更多感悟、反思和希望体现在生态文学作品中。

  刘爱伟从创新实施“十百千万亿”工程、持续推动矿山生态修复等方面,介绍了三门峡市在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方面的亮点工作。

  调研采风收获满满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此次生态文学周期间,文学名家们赴三门峡各地调研采风,一次次被三门峡的生态之美所折服。

  在天鹅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梁衡看到矗立着的“分陕石”时,立即想到陕西省名字的由来。“今天偌大的一个陕西省,20万平方公里,却是因为坐落在一块小石之西而得名。”梁衡说,“‘分陕石’意义重大,三门峡应该加大宣传力度。” “来到三门峡第一印象是水美山美,到处是绿水青山,尤其是这里的黄河水,竟然是碧绿的,出乎我的意料,原先以为黄河水是黄色的。”《散文海外版》杂志执行主编王燕望着黄河水惊叹道。

  在畅游黄河活动中,作家们登上“天鹅号”游轮,徜徉在母亲河怀抱中,零距离沐浴着这段清水黄河的润泽。《黄河》杂志主编黄风坐上游轮后赞叹道:“三门峡具有深厚的人文历史和文化底蕴,更有山青水绿的美好自然风光,为生态文学创作提供了丰沃的土壤。这次活动将促使晋陕豫三省更加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从而推动生态文学创作,使生态文学在三省得到进一步发展,刷新其深度和高度,进一步彰显历史厚重感。” “漫步百里黄河生态廊道,泛舟碧绿的黄河之上,徜徉天鹅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我看到,这座城市正在书写着一个个美丽的生态故事。”《人民文学》副编审李兰玉由衷地发出感叹。

  游览沿黄生态廊道,作家们领略到人与自然美美与共的生态画卷——中国作家协会小说委员会委员、小说家劳马(马俊杰)说:“我是写小说的,从文字、图片、视频等资料中了解的黄河和实际看到的差别很大,走在黄河之畔,心里总有一种美滋滋的感觉。”“这里居然是黄河!”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秘书长张子影被眼前的景象深深触动,这里颠覆了她对黄河的印象,“黄河到了三门峡,便将奔放豪迈的性格收敛起来,变得温柔、斯文。” 身着红色的运动上衣,一顶棒球帽的周伟在美景中更显精神焕发:“三门峡的美,是一种超出想象的美!它好似一座江南城市,美得让人震撼。”

  探秘小秦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作家们真切感受了小秦岭矿山今昔巨变——“谁能想到,遍布绿树繁花的小秦岭,曾是满目疮痍的矿山。”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原常务副会长、文学评论家李炳银也不禁发出赞叹。来自江西的散文作家李乐明不时举起手机拍照记录。“震撼、感动,这是我现在的心情,小秦岭的治理彰显了坚韧不拔的精神,即使跟我们南方秀丽的风光相比,我都觉得震撼。”李乐明激动地说,“要用富有情感的风物去唤醒人们对生态的爱护和珍惜,在这个主题上,生态文学大有可为。”

  寻访曹靖华故居,作家们用心感悟“一代宗师”的精神光芒——秉承先贤遗志,传承红色基因,聆听《河南卢氏曹先生教泽碑文》诵读,感念曹靖华成长的足迹与沃土。散文作家冷杉站在曹靖华故居门口说:“在这里,曹植甫的谆谆教导犹然在耳边,曹靖华的伟岸身影依稀在眼前,身临其境,仿佛有一股无穷的力量,激荡着每一个人的热血青春。”

  瞻仰三门峡大坝,作家们用脚步丈量当年建设者的雄心壮志——这里的每一块石头都蕴藏着三门峡历史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中国校园文学》主编徐峙说:“三门峡最打动人的地方,就在于三门峡大坝。三门峡大坝水利枢纽工程经过几代人艰辛努力和不懈探索,终于实现了初始目标,对黄河下游地区发挥了防洪、防凌、发电、供水、灌溉等综合社会效益,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卷在这片土地上舒展开来,促使大家更加深刻地思考大自然的内在规律,以及人与自然如何才能和谐相处。”“三门峡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一个成功案例,在这个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的热潮下,它用事实向全国人民做出了回答,做出了榜样,做出了经验,更做出了质量和水平。”《今日国土》杂志社社长、今日国土生态文学委员会主任柳忠勤感慨地说。

  探古庙底沟博物馆,作家们用心聆听来自仰韶文明的风声——这里瓦罐器皿都闪耀着中华文明的曙光,静听花开中国的召唤。“大道之源,文明之光,壮美之峡,青绿之水。三门峡是寻找文化根脉、感受自然之美的最佳地方。” 今日国土生态文学委员会副主任刘军萍由衷赞叹。《散文选刊》主编葛一敏说:“没想到三门峡建设得这么漂亮,在生态方面做了这么多的工作,这是我印象最深刻的。”

  走访陕州地坑院,作家们赞叹“远看见树不见村,临近闻声不见人”的奇特景象——热烈的气氛和浓厚的乡土情怀也感染了《北京文学》执行主编师力斌,他说:“这里的一切都那么令人熟悉,就好像回到了自己的家乡一般。地坑院是一种建筑,也是一种文化,是老祖宗智慧的象征,这种生机勃勃的神奇民居应该得到更多的保护和传承。”

  诗歌和唱词的韵味

  生态文学周期间,参加活动的作家们沉浸式感受大美黄河、生态崤函,见证三门峡生态环境保护、绿色发展取得的成就,不时迸发出炽热的创作欲望和真挚感人的激情,用诗歌和戏曲唱腔的形式进行表达。

  著名作家王必胜在小秦岭下的晚饭桌上,顾不得吃饭,就在手机上创作了一首律诗:

  生态名城三门峡,黄河清碧大坝安。百里湿地留天鹅,逶迤秦岭绿荒川。

  一石分陕周召异,二步前后豫晋连。道法自然文宗地,仰韶函谷拜先贤。

  在近距离和黄河亲密接触后,诗人师力斌即兴创作了诗歌《三门峡黄河》:河清是大事也是奇迹/出天鹅湖酒店100米即见/波浪从容推送岸边的绿树和远山/宝轮寺看到/没有壶口飞溅的浑浊/花园口泛滥的泥沙早已远去/古岸终于等到了休闲之水/来此同行的朋友幸运无比/是清澈改变了历史的坏名声/是飞来的天鹅用美颈点了天地之赞/是仅有五天的生态文学周捕捉到了/小雨后美妙的历史瞬间。

  在三门峡大坝,柳忠勤动情地说:“这是一个我从孩提时代就向往的地方,今日终于如愿以偿!”他在兴奋中畅游大坝,被其美丽、壮观所震撼,口占七绝:

  三门峡里千峰秀,四围岑间万木春。

  黄河之水从天降,奔腾此处即安澜。

  《中国校园文学》主编徐峙是一位朗诵爱好者,望着中流砥柱石,背对着梳妆台,他情不自禁地吟诵起著名诗人贺敬之的诗作《三门峡——梳妆台》片段:望三门,三门开,“黄河之水天上来”!神门险,鬼门窄,人门以上百丈崖。黄水劈门千声雷,狂风万里走东海……语句铿锵,激情澎湃。

  在采风途中,性格泼辣、心直口快的《牡丹》杂志编辑杨亚丽主动为大家唱起了河南越调,唱腔沉稳、朴实、豪放,赢得同车人的热烈掌声,引得大家纷纷拍照、录音、录像。

  李炳银是陕西临潼人。4月28日下午,他来到陕州地坑院民俗文化园采风,寻访奇特的古老民居——被誉为“地平线下古村落、民居史上活化石”的地坑院。在陕州锣鼓书表演现场,勾起了他的乡土情怀,兴致高昂地邀请表演乐队伴奏,唱起了《梁秋燕》唱段,引得众人纷纷鼓掌叫好。唱罢,这位满头白发的老人还眉飞色舞地给大家讲解:这段眉户现代戏讲的是解放初期青年男女破除封建传统约束,自由恋爱的故事。

  还有众多作家表示已经列出写作计划,着手收集相关资料,深入挖掘和整理,将陆续创作出相关生态文学作品。

  真知灼见让研讨生辉

  以绿水青山为媒,赴生态文学之约。4月28日,黄河之约·绿水青山三门峡生态文学周研讨会如期举行,大家以“绿”为笔,以“水”为墨,畅谈自己对生态文学的感悟理解和生态文学创作的现实意义。

  研讨会上,彭程等4位生态文学专家学者与3名三门峡市相关部门负责人、4名基层作家代表,就生态文学创作与生态文明建设关系的相关话题进行交流研讨。

  彭程认为,生态文学集结在“爱”与“美”的旗帜下。生态文学创作要从“善”的角度,用“爱”聚焦生态、书写自然,描绘绿水青山的美丽图景,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本质追求。要注重写作的阶段性和时段流动性,从细节出发,凸显地域特色,更好记录生态修复治理成果。薛印胜从文学出版的角度谈了对生态文学创作的要求。他认为要学深悟透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独立思考、深入调研,扎根生活、用心用情,用历史变化和人文思考丰富创作内容,才能提高创作的辨识度。师力斌谈了他对生态文学创作范畴的理解。他说,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深入,书写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已成为生态文学作家义不容辞的责任,要切身感受生态之变,以积极的姿态介入现实生活,打通文学与生活之间的对话。李兰玉认为,生态文学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追求史诗品格。要立足当下全新的中国经验,汲取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关系的智慧,打开生态文学审美襟怀,打造属于中国生态文学的新形态。

  马占方、郑垚以及孟国栋、卢姣姣等三门峡市相关部门负责人和作家代表也结合实际,从不同角度谈了对生态文学创作的认识和理解。三门峡日报社社长马占方谈了对生态文学的认识及如何加大生态宣传力度;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副局长郑垚谈了如何用生态文学创作推动当地生态文明建设的问题;三门峡市作协主席孟国栋介绍了三门峡市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工作亮点,认为要持续打造“黄河三门峡·美丽天鹅城”的亮丽名片;市作协副主席卢姣姣谈了生长环境对自身文学创作的影响,以及对生态文学的思考和展望;卢氏县作协主席董彦礼讲述了在创作小说《最后的村庄》时的心路历程;青年作家姚良将生态文学分为两类,谈了人与生态的关系。

  给当地媒体打分

  生态文学周期间,三门峡日报社、三门峡广播电视台、黄河时报社及早着手,精心策划,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统筹用好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平台,及时、持续推出全媒体报道,全面报道三门峡生态文学周活动的盛况,受到与会专家、学者的高度赞誉。

  三门峡日报社紧紧围绕活动主题和活动安排,自4月初在北京举行的新闻发布会后,及时在伏牛版推出《梁衡黄河散文精选》专栏,日报一版在醒目位置先后推出5篇“黄河之约·绿水青山”系列报道,新媒体用海报的形式,对参会的专家学者履历、作品等进行介绍。4月27日,《三门峡日报》以大通版形式,图文并茂对生态文学周对话活动进行宣传报道,内容充实、版式大气。活动期间,除了现场观察、实地采访,还通过图文、视频等形式,采用现场小特写、通讯、消息、专访等手法,真实反映专家学者、嘉宾对三门峡生态文明建设成效的感悟,先后推出了一大批具有感染力和影响力的新闻报道作品,全方位展现三门峡的历史之美、山河之美、文化之美。

  三门峡广播电视台及时开设《黄河之约·绿水青山》专栏,推出5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成就的电视报道、10期短视频特别报道,对出席活动的作家、作品进行介绍。4月26日,生态文学周活动启动,三门峡广播电视台联合各县(市、区)融媒体中心,通过客户端、微信公众号、抖音号、视频号等平台对启动仪式进行了全程直播,全网阅读量50万+。同时,推出相关活动新闻报道、短视频、微信公众号图文报道等作品90多条,在河南广播电视台新闻广播、卫星频道、新闻频道的《河南新闻联播》等栏目以及顶端新闻推出外宣报道20余条。生态文学周活动结束后,又推出两期活动精彩视频合集在微信公众号报道。

  黄河时报社在报纸显著位置开设《黄河之约·绿水青山》专栏,推出预热报道《厚植“绿水青山”小秦岭绿色发展劲头更足》等10余篇。相继刊发了《“黄河之约·绿水青山三门峡生态文学周”新闻发布会在北京举行》《黄河之约·绿水青山三门峡生态文学周启动仪式举行》等动态报道。活动举办期间,黄河时报社在新媒体平台“黄河时报掌上金三角”持续推出活动综述性报道,并配发生态文学作家专访短视频,实现市级媒体联动宣传。

  三门峡新闻人的努力得到了与会专家学者、嘉宾的高度认可。

  “我对《三门峡日报》在此次文学周期间的宣传报道打98分,还有2分是可以继续提高的空间。电视和多媒体推送迅速,表现也很亮眼!”李青松评价说,“要对这些天以来各位记者的采访报道提出表扬……”

  回程登车时,《今日国土》杂志社执行主编王宪福向与会服务人员竖起大拇指,称赞此次三门峡生态文学周办成了全国市级文学活动的天花板了。“我希望能做一名义务宣传员,把这里的黄河故事、黄河文化、黄河精神等讲给每一个人听。”作家劳马(马俊杰)动情地说。还有不少与会作家用各种形式,对此次活动进行评价,纷纷写下自己的寄语与感受,利用微信、微博、视频直播等,为三门峡点赞。

  谱写新时代华章

  古有大禹治水用神斧劈山而立“人”“鬼”“神”三门的传说;近有举国之力拦坝筑堤,高峡出平湖,改写诗仙诗句的壮志;现有三门峡人民壮士断腕,恢复生态宜居之门的气魄。

  5天的生态文学周虽然短暂,但是大家收获颇丰,不仅看到了不一样的风景,领略到远古雄浑的灿烂文化,结交了志同道合的生态文学之友,同时感受到三门峡人的热情,市委、市政府领导的重视,主要领导多次到现场看望与会人员,听计问策,广泛交流,大家用心用力用情叩响三门峡的生态文学之门,众志成城,共同迎接和见证三门峡生态建设的涅槃与重生,谱写辉煌和壮丽的新时代篇章!

  (作者王永武,笔名武丁,1976年生于山东夏津。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今日国土》生态文学委员会特聘作家。)

  图片说明:

  图① 4月26日,黄河之约·绿水青山生态文学周三门峡对话活动在黄河岸边举行。

  图② 4月27日,梁衡等作家来到五里川完全中学,将自己创作和编印的图书捐赠给该校师生。

  图③ 4月28日,黄河之约·绿水青山三门峡生态文学周研讨会举行。

  图④ 4月25日,李青松受邀来到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进行专题授课,现场进行了签名赠书活动。

  图⑤ 4月26日,作家们到小秦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调研采风。

  图⑥ 4月27日,李炳银在五里川完全中学题词。

  图⑦ 4月28日,作家们到陕州地坑院民俗文化园调研采风。

  图⑧ 4月27日,作家们到湖滨区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项目调研采风后合影留念。

  摄影:杜杰 张朝峰 杨启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