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近年来,我市紧盯建设现代特色农业强市目标,依托特色资源优势,坚持“项目为王”导向,做大做强产业帮扶体系,优化联农带农机制,管好用好扶贫资产,持续带动农户增收。2021年以来,全市累计投入财政衔接资金27.56亿元,实施项目1200个,带动脱贫群众19.3万人,人均增收2400元,为群众致富增收提供了稳定产业支撑。 围绕一个目标,做强产业体系。一是因地制宜作规划。按照“一廊贯通、多点支撑,特色兴业、乡土铸魂,生态为要、治理为重,群众富裕、持续稳固”总体发展思路,制定三门峡市特色农业综合发展规划,重点打造苹果、中药材、食用菌、蔬菜等优势主导产业。二是摸清底数建谱系。2022年,市级统一组织,对果品、食用菌、中药材、蔬菜、烟叶、畜牧等规模优势产业全面调查摸底,围绕生产、经营、加工等产业链环节,从面积、分布、产品、产量、产值、贮藏、新型经营主体和加工企业等13个方面归纳梳理全市特色产业发展谱系,分类制定产业链发展图谱,科学指导特色产业发展。三是链长链主齐发力。实行链长负责制,由地方党委、政府领导挂帅产业链链长,核心龙头企业法人任产业链链主,融合政府和市场的力量,合力推动特色产业扩链、延链、补链、强链,促进产业提档升级。四是四级联动扩规模。以特色产业为主导,构建县、乡、村、户四级产业体系,在全省率先出台《发展新型庭院经济增加脱贫群众和监测对象收入的“三十条”措施》,引导群众发展新型庭院经济,确保全市脱贫户和监测对象户均拥有两项以上产业支撑。 坚持双轮驱动,强化利益联结。一是创新新型经营主体带动模式,支持龙头企业、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实施种养基地、产品加工、仓储物流、文旅康养等项目,通过订单生产、合作经营、务工就业等方式,带动农户增收。二是推广到人到户帮带模式。紧盯脱贫户和监测对象增收,优先保障到人到户项目资金,实施“两个20%”政策支持,即衔接资金用于到户产业比例不低于20%、用于公益性岗位补助比例不低于20%。实施到户项目,支持脱贫群众改良生产设施、购买小型农业机械、扩大种养规模、优化生产结构,提高家庭经营收入。实施产业奖补。各县(市、区)结合本地实际,出台到户产业奖补政策。实施就业补助。以经济基础薄弱村和易地搬迁社区为重点,对公益性岗位重新摸底排查,确保应设尽设、应增尽增、能用尽用。 (本报记者) |
我市聚力建设现代特色农业强市
来源: 发布日期:2023-10-10 打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