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陕州区大营镇辛店村打造孝贤文化广场,激励和引导村民弘扬传统美德 本报记者 王建栋 摄 ![]() 三门峡好人广场,弘扬文明新风 本报记者 杜杰 摄 ![]() 湖滨区涧河街道虢东社区党员志愿者向市民宣传文明公约 本报记者 孙璟 摄 ![]() 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高新区)文明办安排专业人员整治杂乱无章的电线、电缆 梁宇龙 摄 ![]() 九孔玉带桥改造拓宽,方便群众出行 本报记者 杜杰 摄 ![]() 市民在设施完善的公共足球场踢球锻炼 本报记者 张明 摄 ![]() “白天鹅旅游季”文化志愿者进社区宣传活动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活动举行,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本报记者 吴琼 摄 ![]() 经济开发区黄河广场优美的环境吸引市民拍照打卡 本报记者 张朝峰 摄 ![]() 湖滨区车站街道志愿者到老旧小区打扫卫生,清理小广告 本报记者 冯燕 摄 ![]() 经济开发区志愿者在沿黄生态廊道开展“共创文明城 保护母亲河”活动 本报记者 徐小龙 摄 ![]() 工作人员在经一路北门户绿化带种植苗木 本报记者 张明 摄 城市环境风景如画,文明礼让蔚然成风,文体活动丰富多彩……如今,在三门峡各地,天蓝、地绿、水清、路畅,外增“颜值”、内练“气质”,美景抬眼可见,幸福触手可及,每一个细微之处都彰显着文明的力量。 自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开展以来,我市强机制、补短板、抓落实、出亮点,持续提升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养,让文明的种子深入人心,让文明创建的成果惠及群众。 环境整洁了,秩序变好了,城市更有“颜值”,生活更有“质感”,这是我市凝心聚力建设文明城市结出的硕果。近年,我市强力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农贸市场提升和环境卫生提升等专项活动,常态化推进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伴随着城市功能品质的不断优化,群众的幸福指数明显提升。 交通文明,是衡量城市文明程度的一把尺子。我市部署开展文明交通综合治理工作以来,全市的交通秩序与交通环境发生了极大变化,文明礼让越来越常见,机动车礼让斑马线深入人心……全社会共建共治共享文明交通的良好格局逐步形成。 在最大限度施划停车泊位的基础上,全市各文明单位组织开展“起杆行动”。市域内机关企事业单位停车场全天候对外开放,广泛采取错时停车、夜间停车、限时停车等形式,大量增加公共停车泊位,并根据道路条件、交通流量,及时调整交通组织方式,全面优化静态交通秩序。 今年“十一”假期,我市各旅行社在向市民推荐旅游线路的同时,还向市民发放《文明旅游出行指南》。我市始终把文明旅游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抓手,积极探索建立健全文明旅游长效机制,指导各有关单位切实抓好宣传教育、志愿引导、监督监管,并引导市民积极参与,努力营造健康、文明的旅游环境,各项举措落细落实、常抓常新,文明旅游意识深入人心,文明旅游之花开遍全城。 “你好,麻烦你把门口的电动车挪一下,停放到划定区域内。”“你们门口的垃圾要及时处理一下,垃圾不能随意放在这里。”在市区街头随处可见这样的文明劝导。志愿者走上街头清扫垃圾、协助交警维持交通秩序……这是我市贯彻落实《三门峡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的生动实践。 为将《三门峡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落细落小落实,我市在车站、商场、服务窗口、交通路口等重点区域,利用户外广告、电子显示屏、广场展板、宣传栏等各种载体,广泛宣传条例相关内容,号召大家争做新时代“三好”市民,增强市民现代文明意识和三门峡市公共文明素质。 站在全新的起点上,三门峡正携着积蓄已久的文明力量,坚守创建为民、创建靠民、创建惠民之初心,开拓创新,奋力奔跑,让城市绽放文明之花,让群众共享文明之果。 |
一城文明风 满目幸福景
策划/综合新闻部 文/本报记者 葛洋
来源: 发布日期:2023-10-26 打印

- 上一条:占车位加剧停车难 市民呼吁加强监管
- 下一条:“天鹅之城”景美如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