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近期举办的河南省和美乡村篮球大赛(村BA)总决赛上的手工灯笼展演 “深秋十月,空气湿度适宜,正是花灯扎架、染色的时候。明年是龙年,我们正在搭建龙的骨架结构。看!这是龙的身子,这是龙的尾巴……”近日,33岁的灵宝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灯笼传承人刘洋一边忙着编织,一边向记者介绍着她今年的新作品构思。 灯笼又称花灯,在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历史非常悠久,是传统农业时代的文化产物,是一种传统民间工艺品。灯笼,在古代源于皇宫和大户人家,后传到民间,其主要作用是照明,也是一种地位的象征,兼具生活功能与艺术特色。2010年,传统灯笼制作工艺被命名为“三门峡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灵宝市地处古代长安和洛阳之间,受宫廷文化影响巨大,节日气氛浓厚,因而,灯笼在灵宝民间十分兴盛。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到处张灯结彩,挂灯笼、打灯笼、举办灯会,节日氛围非常浓厚。“灯笼是我国年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旧时还是现在,手工灯笼不但能烘托节日喜庆氛围,还给予人们更多祈福的灵感,寄托了人们对健康、平安的美好期盼。”灵宝市文化馆副馆长黄清华说。 灵宝市焦村镇南安头村是远近闻名的“灯笼村”,其制作历史悠久,可追溯至清朝甚至更早朝代。以前,村民生活十分贫穷,元宵节时,大多数家庭没钱购买灯笼,但还想有节日气氛,于是,心灵手巧的农家妇女就想法自制灯笼。 “当时以家庭手工作坊制作为主,原材料主要有刀具、纸张、染料、竹子、铁丝、糨糊、包装袋等,造型是群众喜闻乐见的动物、植物,寓意吉祥如意。”74岁的孙雪层做了大半辈子灯笼,每到年底,她家的偏房就被各式莲花灯笼塞得满满当当。“灯笼可是俺的宝贝,从编制骨架到贴花打扮,再到最后成型,俺都是带着感情去塑造。”她说,花灯能够驱散黑暗,一个人从出生到老去都离不开灯,花灯就是生命灯。 据介绍,南安头村的手工灯笼有六大特征。一是选纸,白纸要薄厚适宜,底层纸稍厚,表层纸要薄;二是染色,根据不同形状灯笼,染不同颜色,主要有粉色、浅粉色、黄色、浅红色等;三是染好色后的精细折叠,要均匀,做好不同的叶子和花瓣;四是扎竹架,将竹子劈割成粗细不等的竹条,然后再用细砂纸打磨光滑;五是裱糊灯笼,根据不同形状进行剪纸,做各种图案的纸料,然后再裱糊;六是晾晒灯笼,做出来的灯笼要晾晒后才能完工。 多年来,像孙雪层一样的传统灯笼制作艺人研发各式灯笼,将新技艺传承给村民有1000人次。为了提高手工灯笼制作工艺,南安头村村委会每年还组织多次经验交流会,让更多的年轻人参与进来。 32岁的刘洋则是年轻一代手工灯笼的代表性传承人。在老一辈的基础上,她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相融合,创作的灯笼既有传统韵味,又富有新意。“从小在母亲的耳濡目染下喜欢上了这门传统手艺,现在虽然不靠做灯笼谋生,但兴趣使然,每年都会创作一些作品。我的作品到过新疆阿克苏第二小学进行文化交流,也在巩义南岭诗画院展出过。”刘洋讲述着自己做灯笼的经历。 如今,南安头村手工灯笼的手工艺人由原先的100多人增加到300多人,他们将非遗文化与现代人的审美完美结合起来,由单一的传统“宝莲灯”发展到“属相灯”“苹果灯”“牡丹灯”“火箭灯”“双层灯”等不同形状的灯笼,每年产值50余万元,成为当地的一项支柱产业。每年春节、元宵节前,周边乃至山西、陕西的商户都来该村采购灯笼,成为群众致富增收的一大亮点。 小小的手工灯笼,展现着南安头村人乐观的精神、朴素又活泼的爱美之心,传承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人文精神,是不可多得的文化珍宝。 |
花灯凝巧思 照亮幸福路
文/图 本报记者 梁媛
来源: 发布日期:2023-10-31 打印

- 上一条:沿黄铁路文化公园 项目加紧建设
- 下一条:打造精品廊道 提升道路景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