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12日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本地 > 正文
我市深入实施“首位战略”

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注入科技力量

来源: 发布日期:2024-03-15   打印

  本报讯(记者王婉媚 通讯员陈伟宾)日前,记者从市科技局了解到,2023年,我市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高质量发展的逻辑起点、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位置,坚持“转机制、抓主体、强支撑、引人才、建平台、双倍增、全覆盖、优生态”,加速实现资源型城市向创新型城市转型蝶变。

  坚定走好“华山一条路”,全力打造科教强市。我市把打造科教强市、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作为统揽科技创新工作的主题主线,多次召开全市科教强市指挥部工作会议,印发《三门峡市推进科教强市工作方案》和《三门峡市2023年推进科教强市工作台账》,梳理出9个市直单位牵头的28项重点任务,形成了全力打造科教强市的共识。

  培育一流创新主体,持续增强创新带动力。不断壮大创新主体规模。2023年分两批共推荐并通过高企评审54家,总数达到164家,完成省定目标任务。全市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289家,培育目标完成率192.7%,位居全省第一;科技型企业评价分数均值78.55分,位居全省第六,是全省唯一两项关键指标均在第一梯队的地级市。科技“瞪羚”企业数量新增8家,总数达到9家。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围绕有色金属和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等主导产业加强科研攻关;启动实施市级重大科技专项5项,每个项目支持资金100万元以上;征集市级科技攻关、软科学项目132项,拟立项科技攻关项目59个,软科学项目40个。推动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全市543家规上企业,填报研发活动企业452家,覆盖率达到83.24%;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连续2次位居全省前六名,获省专项奖补300万元。

  打造一流创新平台,持续夯实创新支撑力。加快重大创新平台建设。中原关键金属实验室在我市注册成立了河南关键金属科技有限公司,谋划中试及产业化项目8个,其中NPR新材料产业化项目实现落地即投产,无氨氮钼冶金项目中试生产线已全部贯通并具备连续生产能力,年产17吨超高纯镓、铟、硒材料中试项目已经成功生产高纯镓、铟产品,纯度均超过7N;推动中国铜箔谷“一院五中心”落地运营;河南省超纯矿物新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揭牌。新建省、市级创新平台。2023年全市新增27家省级各类创新平台,认定市级创新平台45家,截至目前,全市各类创新平台总数达到763个。

  汇聚一流创新人才,持续优化创新引领力。2023年11月22日,中原关键金属实验室常务副主任赵中伟教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极大地提升了实验室在关键金属领域的影响力。强化“人才飞地”建设。探索建设技术研发在外地、成果转化在本地的“双飞地”转化新模式,继西安后,2023年9月又在北京成立了3个三门峡市“人才飞地”。中原学者工作站位居全省前列。全年新增3家中原学者工作站,累计建成10家,建站数位居全省第三位。

  构建一流创新生态,持续激发创新驱动力。加大研发投入。实施新一轮研发投入倍增计划,2022年全市研发投入超过34.51亿元;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06%,超过全省平均水平,继续保持全省第5位次,连续三年位居全省第一方阵。成功召开关键金属高层学术论坛。第二届“关键金属高层学术论坛”在我市成功召开,关键金属领域10余位院士、700余位专家学者参会。促进成果转移转化。全市共有164项科技成果被纳入“国家科技成果登记系统”;新增设技术合同登记站点5个,实现县(市、区)技术合同认定登记机构全覆盖;技术合同交易额达到7.99亿元。做好科学普及。组织举办第二届科普讲解大赛,线上线下吸引6万余人观看;举办2023年度三门峡市科技活动周,展出科普展板50块,发放宣传资料3000余份。科技助力乡村振兴。持续推进科技特派员制度,组建产业科技特派员服务团8个,选派个人科技特派员82人,创建科技特派员助力乡村振兴示范基地9家。

  今年,全市科技工作将紧紧围绕现代化三门峡建设“13561”工作布局,沿着“原料变材料、材料变器件、器件变装备”的发展路径,强化科技创新,依托平台建设,更高质量汇聚发展动能,为三门峡市培育新质生产力、促进产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