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乡长垣生产的起重机,占据了全国七成市场份额,产品远销17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当前全球贸易不稳定的背景下,这里的出口贸易如何呢? 记者首先来到了卫华集团,刚进展厅就遇到了一个来自哈萨克斯坦的参观团,这是企业本周接待的第八批外国客户。 哈萨克斯坦客商 安德烈:我们是一家销售公司,这次来是想在中国找一个稳定的、长期的合作伙伴,给我们提供先进的起重机设备。 今年以来,卫华的出口不断取得新突破,先后打开了德国、墨西哥等国市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之前卫华专注国内市场,零星做外贸。随着“一带一路”倡议深入推进,2023年他们专门成立了卫华国际公司,发力海外市场。 卫华国际发展有限公司常务副总裁 王玺:我们卫华国际全体员工(团队)将近400人,然后我们90%以上都在我们全球各个的销售网点和服务网点,我们国内留下不到10%,给前线进行服务。 当400人的国际化团队深入一线时,他们发现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欧洲苛刻的安全认证,东南亚紧盯性价比,非洲依赖全天候售后,卫华的应对策略是精准研发、一地一策的精准“本地化”。 卫华国际发展有限公司常务副总裁 王玺:我们到了一个地方,我们把我们想象成是一个当地企业。根据客户的需求来定制产品,根据客户的这个使用工况来设计产品,根据客户的这个当地的标准来制作产品。 在车间记者看到,机器人正在焊接出口到非洲水电站项目的起重机,由于长期要面对高温、高湿的环境,焊接之后不仅要刷防锈漆,还要用耐高温的电子元件来降低环境对设备的影响。 记者:这些红点代表什么意思? 卫华国际发展有限公司常务副总裁 王玺:代表我们曾经有过供货,或者是我们现在正在执行项目的一些国家和地区。本身我们在美国本土的这个供货量也不是特别大。 记者:占比有多少? 卫华国际发展有限公司常务副总裁 王玺:占到我们整个卫华产值的1%都不到,加征关税对我们的直接影响微乎其微,是有重点地放在我们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主动出击、全球布局加上一地一策的精准“本地化”策略,让卫华集团今年一季度的海外销售同比增长了近五成。 在长垣起重机产业园,逆势增长的不仅是卫华这样的龙头企业,一些中小起重机厂今年也开启了“内贸带外贸”模式。不久前,中冶起重机厂的“桥式”起重机首次出口越南市场,紧接着又迎来了泰国的客户。 河南中冶起重机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 邱红星:刚成立了一个外贸团队,在越南、泰国、印尼等这些国家都有人员。今年第一季度就做了3000万,我们今年预定的目标是一个亿左右。 走访中记者了解到,今年以来长垣有10多家企业首次打开国际市场,一季度进出口额达2.7亿元,同比增长近80%。 河南省矿山起重机有限公司总裁 魏学明:主要是“一带一路”这些沿线国家,他们都在全面的和中国接轨,等于说需要采购中国大量的起重机。 市场越大,对供应链的高效、稳定要求就越高。在刚刚举办的第十届长垣国际起重装备博览交易会上,着重新产品展示和供应链企业引进培育,300多家国内外企业参展,共签约项目63个,总金额超82亿元,围绕长垣全力打造“两小时产业圈”。 河南卫华营销管理中心副总裁 李永:就是一个订单下过之后,两小时都能把这台起重机的所有配件配齐。 河南中冶起重机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高冠群:我们能够无限接近这个零库存,而且这个价格比较低廉,质量比较优质,这也是我们很大的一个优势。 当地政府还会同海关等部门,搭建外贸综合服务平台,为出海企业提供通关、退税、外汇等全流程服务。 新乡海关副关长 王志杰:我们围绕大型起重设备超长、超宽等特点,会同口岸海关制定无感化监管方案。采用提前申报,抵港直装等通关便利化措施,支持中国制造大型起重设备扩大出口。 记者观察:如同起重机需要稳固的底盘才能吊起重物,长垣在全球贸易波动中逆势增长的底气,源于紧握产业链、创新链和全球销售链三张王牌。这启示我们,唯有以前瞻视野夯实产业链“根基”、以技术迭代激活创新“引擎”、以市场敏锐度延伸全球“触角”,方能在不确定的贸易浪潮中锚定航向、开拓“蓝海”,以中国制造的韧性抓住世界机遇。 ( 编辑:tln ) |
长垣起重机何以逆势“出海”丨聚焦“四高四争先”·外贸一线观察
来源: 发布日期:2025-05-07 打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