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在线河南消息(记者 万庆丽):近年来,周口市淮阳区因地制定、因村施策,探索出一条“低成本、易维护、效果好”的平原农区农村生活污水与黑臭水体协同治理新路径。5月14日,记者走进淮阳区,实地探访当地水环境治理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的“淮阳经验”。 “生态治理+产业融合” 废坑塘变身“聚宝盆” 在郑集乡官路边村,昔日的荒沟废塘经过系统整治,如今已成为莲鱼共养的生态产业园,成了村民的“水源地”、游客的“打卡地”。 据介绍,郑集乡官路边村人口相对集中、人口规模较大。针对此类单村集中或村村连片的村庄,淮阳区建设村级污水处理站2座,采用改良“A/O+生态湿地”工艺,对生活污水进行集中处理,并将处理达标后的水体作为生态补水排入坑塘。 郑集乡官路边村村民在改造后的坑塘边游玩 摄影 万庆丽 官路边村将治理后的坑塘对外租赁,每年租赁费5000元,并落实日常管护人,保证坑塘长治久清。租赁费用一部分作为设施的运行费用,其余部分作为村集体收入,实现“以塘养站、塘站互补”的目标。 官路边村通过生态环境治理有效改善了村民生活质量,助力了产业融合发展,为村内提供就业岗位约80个,每年增加村集体收入约20万元,成为了“环境美,产业强,农民富”的“乡村振兴示范村”“五星支部先进村”“省级卫生村”。 生活污水“洗白” 黑臭水体成景观塘 “以前门口的水沟夏天臭得不敢开窗,现在水清了、草绿了,我们一出门就想来这儿转转!”在孟庄村,村民刘玉文指着家门前的景观塘感慨。 孟庄村的景观塘 摄影 万庆丽 孟庄村居住分散,不允许管网向一处集中。淮阳区就近建设小型污水处理设施,以申报国家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试点为契机,将2处坑塘纳入国家监管清单,通过截污控源、内源治理、生态修复、水系连通等治理措施开展农村生活污水和黑臭水体协同治理。 尤其在生态修复环节,淮阳区布置生态砖、种植生态草皮,对坑塘边坡进行生态加固;在浅水区栽种如芦苇、水生鸢尾等本地水生植物,投放鱼虾类水生动物,恢复和完善水体生态系统;在深水区增加1处生态浮岛增强水体自净能力,安装2个太阳能曝气装置提升水体溶解氧,改善水体生态环境。 小型的生活污水处理设施 摄影 万庆丽 孟庄村生活污水和黑臭水体协同治理,推动村庄净起来、绿起来、美起来。昔日的“纳污坑”变身为“景观塘”“经济塘”,成为百姓休闲、娱乐、纳凉的好去处。 污水“再生” 浇出美丽乡村 王店乡王楼村具有700年历史,农耕文化底蕴深厚。在美丽乡村建设之前,村内生活污水通过村民自建管网直排入坑塘,生活垃圾随意在坑塘及周边丢弃,影响了村庄文旅发展。 为重塑村庄文旅特色,王楼村多产融合发展,以乡村振兴规划为先导,以人居环境改善为载体,全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视频制作:万庆丽 在建设“三格式+生态滤池”设施环节,王楼村采取“沉淀-厌氧-水解酸化-生态过滤-资源化利用”工艺处理,日处理污水能力达60吨。污水经管网收集污水后进行厌氧发酵和水解酸化,将大分子有机物分解和无害化处理后,使其能够达到农田灌溉标准。这部分水源作为部分菜园的日常灌溉用水,不仅能够生产无公害绿色蔬菜,还能够提升土壤肥力,做到“变废为肥”的资源化利用。 王店乡王楼村豆丁农场 摄影 万庆丽 如今,该村建设有集农业知识科普、儿童研学、亲子农耕体验等于一体的4.6万平方米的豆丁农场,大力发展研学旅游。依托文旅特色,王楼村还将一处坑塘打造成为农场的垂钓中心,丰富游客活动内容,吸引垂钓爱好者。 通过美丽乡村建设,王楼村构建了四季常绿、三季有花、三季有果摘的休闲农业格局,打造出了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生态宜居美丽乡村“新名片”。 周口市生态环境局淮阳分局副局长张海辉告诉记者,凭借显著的生态效益与实践价值,淮阳区在平原农区农村生活污水与黑臭水体协同治理方面的经验做法入选“生态环境部全国示范案例”,并被河南省委、省政府作为“淮阳经验”在全省推广,截至目前已吸引178家省内外考察团实地观摩学习,成为全国农村环境治理领域的标杆范例,也为同类地区提供了可复制、可借鉴的“淮阳”样板。 从大禹“堵疏结合”的古老智慧,到如今淮阳“治理—利用—反哺”的现代实践,淮阳以水为笔,绘就了一幅“水清、岸绿、业兴、民富”的生态画卷。这里不仅有技术层面的创新,更探索出“专业运维+村民共管”的长效机制。“淮阳经验”不是简单的技术复制,而是要让每个村找到适合自己的“水答案”。当生态治理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一泓清水正成为乡村振兴最动人的底色。 ( 编辑:tln ) |
“豫”见美丽 水韵淮阳——探索周口淮阳区新时代“治水记”
来源: 发布日期:2025-05-17 打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