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口港是沙颍河黄金水道上的重要内河港口(8月12日摄)。 本报记者 聂冬晗 摄 □本报记者 方化祎 梁栋 梁莹莹 刘静雯 8月12日,周口港码头,汽笛长鸣,龙门吊正将集装箱稳稳装上千吨货轮。 60岁的船老大陈玉和蹲在船舷旁,粗糙的手指小心地碰了碰水泥地的缝儿——那儿钻出几茎野草花,正够着河风。“毛地黄,小时候河滩上铺天盖地。”他喃喃道。 2005年,沙颍河复航,他那艘300吨的老铁船,已是河道承载的极限。“哪敢想什么大船?”他眉头紧锁,记忆中航行总不顺当。 那时,上游流来的水带着味儿。枯水季,裸露的河床泛着油光,废弃塑料袋垂挂在芦苇梢头,风一过,哗啦啦响。 岸边村民范广元,常蹲在河堤看。目光所及,水面窄得可怜,“扔块石头,劲儿大点,怕能砸到对岸去!”他总念叨,堤岸两旁光秃秃的,不见半点花草。 陈玉和的船,螺旋桨常在浑水里遭罪。他给记者比画:有时“咔哒”一声闷响,船就被卡住了;有时船身猛地一滞,在水流中徒劳打转。 每回,他都得用刀割开缠绕桨叶的“死疙瘩”——油浸的烂布条、勒进桨毂的尼龙绳,还有裹满泥沙的工业滤网。 说是通航,却难动弹。水少,河底淤着,像无形的锁,扼住了河,也掐紧了陈玉和一家水上的饭碗。 转机,来得比预想更快。周口大力治理内河航道:清淤疏浚、升级航道、智慧管控、堤岸养护,全力打通这条“黄金水道”。 变化随之而来—— 穿制服的人来了。上下游协同联动,封堵排污口,治污之力拧成一股绳,河道重获生机。 清淤船开动了。“突突突”响着,黑泥一斗斗从河底掏上来。岸上人捂着鼻子指点,陈玉和心头倒涌起一丝畅快。 河面管得严了。每条船都有了专属编码,乱扔垃圾还会面临罚款。陈玉和起初不以为意,直到随手丢弃的垃圾瞬间被锁定,罚单紧随而至,“活了半辈子,倒让这条河给管住了!” 后来,堤岸的模样也变了。土夯实了,覆着草皮。雨水冲刷下来,再不见浑浊的泥汤。沥青路旁冒出了野草花,沿着河岸,伸到老远。 水,一天天清亮起来。 先是能看见水下的影子晃动,后来竟能瞧见浅水处摇曳的水草和偶尔游过的小鱼苗。 前年开春,天暖和,陈玉和与妻子在甲板上歇着。水面上忽地掠过一道白影——细脚伶仃的长腿鸟儿,点着水波,飞向岸边新栽的柳林。“大鸟儿!”妻子惊喜地喊,掏出那屏裂了的手机,急着想拍下这久违的灵光。 陈玉和没动。他望着那抹白消失在嫩柳里,想起幼时跟父亲跑船,这种“长脖子老等”常立在牛背上慢条斯理地梳理羽毛。后来水脏了,鸟儿没了影儿,只成了老一辈人口中的传说。 如今,它们真真地回来了。鸟儿振翅,野草花在风里点头。 河岸也热闹起来。沙颍河生态带绿意盎然,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民间的“桥头音乐会”“河畔音乐会”应运而生,悠扬的乐声伴着水波荡漾。 河水活过来,稳稳托住生活的重量。航道顺了,陈玉和的船跑得更远了。从沈丘到上海、江苏,东方明珠的光、古典园林的韵,都成了他眼里的风景。 运的货也多了。砂石、粮食、化肥……船上的活儿翻了几番。 实实在在的收入,总算让水上漂的日子扎下了根。 去年,陈玉和换了一艘1700吨的船。“这不再是条讨生活的船,”陈玉和领着记者参观,“它是个会走动的、像样的家,漂到哪儿,根就落在哪儿。” 如今,看河上船来船往,从小在河边长大的陈玉和感触最深:“早些年河里尽是小船,后来突然冒出又高又大的铁壳船,轰隆隆碾过来,浪头打得小船直晃悠,瞅着心里发毛。”他指指往来的千吨货轮,“这才几年?再看这些大家伙,早不稀罕了!” 最近,码头边,新添了个蓝白身影——豫交投001.驶过时只听到低沉的嗡鸣,全然不似柴油船那般轰响。 这是我省首艘纯电动新能源智能船舶。岸上管航道的年轻人介绍,这船“肚子”里装着两组大电池,跑一趟能顶两百多公里。 阳光洒满河面,满载的船即将离港。陈玉和的目光扫过河岸,之前还零星的毛地黄,已悄然连成了片。龙门吊巨大的影子下,花茎在风里摇着,生生不息。 河风轻推着水波。清亮的水面上,野草花与千吨轮的故事正相依流淌。 生态账本 ●2001年至2005年,周口市只有汾河、沙河可以达到Ⅲ类水质,水质类别良好,其他河流如贾鲁河、涡河、颍河水质均为劣Ⅴ类 ●截至2024年年底,周口境内10条河流13个国考断面全部稳定达到国家水质考核目标 ●地表水国考断面优良比例稳中有增,截至2025年6月,优良水体比例达到61.5%(“十四五”规划目标比例为38.4%),无V类或劣V类水体 ( 编辑:tln ) |
四水映绿·豫见两山丨野草花伴千吨轮
来源: 发布日期:2025-08-15 打印

- 上一条:书写绿满中原新答卷
- 下一条:行进中国丨大国重器 “铝”建奇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