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9日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区域 > 正文

从省委到小村庄,河南“五级书记”同框大有文章∣豫观察

来源: 发布日期:2025-10-29   打印

  深秋,豫北。滑县史固村,一场特别的座谈会引人关注。 特别在哪?看人。

  省委书记、市委书记、县委书记、街道书记、村支书,五级书记破开层级的间隔,坐到了一张桌子前。

  没有层层汇报,没有照本宣科。他们与基层的党员和群众代表围坐一圈,共答一道题: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如何在田野乡间落地生根?

  01

  五级书记同框框住的是啥?

  10月26日,省委书记刘宁深入安阳市滑县、鹤壁市浚县部分企业和乡村,宣讲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调研产业发展、“三秋”生产、基层治理等工作。

  在史固村,刘宁实地察看秋耕秋种情况,并与基层党员、群众代表座谈交流,宣讲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

  《河南新闻联播》画面显示,围坐在一起的,有河南省委书记刘宁、安阳市委书记袁家健、滑县县委书记李明东、城关街道党工委书记林雪峰,以及史固村党支部书记柴中峰,还有当地的党员群众代表。

  这个画面,信息量很大。

  

  它直观地展示了,中国的政策传达与执行体系,并非简单的文来文往,而是一个从顶层设计到基层实践的、环环相扣的有机整体。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规划建议,擘画的是国家发展的宏大蓝图。而蓝图变成现实,关键在落实,核心在基层。

  从省委书记到村支书,每一级都是政策传导链条上不可或缺的一环。

  省委书记把握方向,传递中央精神;

  市委书记统筹一域,推动部署;

  县委书记作为“一线总指挥”,扛起主体责任。

  街道书记是“施工队长”,直面具体问题;

  村党支部书记则是“神经末梢”,与群众血肉相连。

  政策从“最先一公里”到“最后一公里”,如何确保不衰减、不走样、不梗阻?

  五级书记,就是一根责任链。

  从顶层,直通地头。环环相扣,一个都不能少。

  02

  为什么是在滑县?

  四中全会公报提出,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对河南这个农业大省而言,这道题的份量格外沉重。

  滑县,作为河南第一产粮大县,常年粮食作物种植面积保持在300万亩以上。在这里谈“三农”、讲振兴,具有特殊意义。它不仅是河南粮食生产的一个缩影,更是观察全省“三农”工作的窗口。

  今年,河南的粮食生产历经重重考验。

  小麦生长期,遭遇大范围高温天气,灌浆受到影响;秋粮生产关键期,又遭遇持续阴雨。极端天气频发,给粮食稳产增产带来严峻挑战。

  面对不利条件,河南全力应对,拼完夏粮拼秋粮。

  五级书记在此共商“三农”大计,正是要破解这样一个现实课题:如何探索出一条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的乡村全面振兴之路。

  四中全会的精神,高大上吗?是。

  但落到河南的田间地头,就是乡亲们关心的实在事:脱贫后的日子咋更稳?惠农政策啥时到手上?灾害之年如何保丰收?种粮农民如何增收入?乡村产业如何发展?

  这些事,是五级书记共同的“必答题”!

  而五级书记同答的,不仅是滑县的题。更是农业大省河南,必须写好的时代答卷。

  03

  基层治理高效能从哪里来?

  五级书记同框,也传递了一个明确的信号:学习宣传贯彻全会精神,不是一句空话,而是要融入每一次田间管理、每一次村民议事、每一次产业谋划之中。 这种“一竿子插到底”的工作方式,确保了上级的政策,能原汁原味落到田间地头;下级的执行反馈,能第一时间反馈上去。

  在座谈会上,省委书记刘宁对广大基层党员干部提出了一项要求:要带头学习,坚持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多措并举畅通治理链条、完善治理网格,持续筑牢基层战斗堡垒。

  这个要求,不只是对史固村提的,而是对全省各级党员干部的普遍要求。

  作为人口大省,河南有2466个乡镇(街道)、5.2万个村(社区),矛盾问题和风险隐患的触点多、燃点低、分布广。

  基层,河南不得不抓,不得不抓好。

  “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这就是高效能。

  会场里,书记们和群众坐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说的是家常话,议的是发展事。

  这种“面对面”,本身就是最好的治理实践。

  它让政策制定更接地气,让问题解决更高效,让干群关系更紧密,也让国家治理的宏大蓝图,在一个小村庄变得可感、可及。

  总策划:王仁海

  策划:卢慎勇 刘林军

  记者:梁德宝 米方杰


( 编辑:tl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