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落日下,洛河波光潋滟,两岸叠翠流金,“鸟中大熊猫”黑鹳飞掠水面,生态步道上市民健步欢歌;双百万亩核桃、连翘进入采收季,田间地头、生产车间一派繁忙景象;林海兴华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涧北菌棒厂生产线流转不停,每天生产出的13万袋半成品、成品香菇菌棒正源源不断发往全国各地……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近年来,卢氏县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定不移推进“美丽卢氏”建设,不断探索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以生态环境的“高颜值”托举经济发展的“高质量”,展现“中国最美县域”的现代化新风采,享有“中国天然氧吧”“中原绿宝石”“豫西后花园”等美誉。 作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南水北调重要水源涵养区,卢氏人深知“优势在山水,希望在绿色、在生态”。 以零碳发展示范区创建为引领,卢氏县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谋划,扎实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持续巩固提升优良生态环境优势。 让天更蓝。强化源头管控,制定应急减排清单,及时发布重污染天气预警。2024年,共抽取企业552个次、VOCs检查95个次、交办整改45件,全县未发现秸秆燃烧火点。全县按扣除沙尘统计,PM10年累计平均浓度为47.3μg/m3.PM2.5年累计平均浓度为30.21μg/m3.各项指标均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让地更绿。围绕黄河流域水生态保护治理、南水北调和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等中心任务,完成黄河流域15条河流环境风险评估及“一河一策一图”应急处置方案编制。与5个周边县(市)签订跨县流域上下游突发水环境事件的联防联控协议,构建起上下游、左右岸生态管护新格局。2024年,洛河大桥、老灌河三道河、淇河上河3个国控断面水质达到Ⅱ类考核标准,县级集中式水源地取水水质达标率100%。 让水更清。大力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巩固耕地安全利用成效,统筹推进固体废物源头减量、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置。严格管控污染地块4个,对10个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任务和黄河流域10个乡镇水质自动监测监控平台进行全面升级改造,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达到100%。 蓝天白云、清水绿岸、鸟语花香的大美图景在莘川大地悉数铺展,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更亮、成色更足。 绿水青山“好颜值”如何转化为金山银山“好价值”?多彩资源如何转化为多元产业? 立足自然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卢氏县着力做大做强菌、烟、果、药、蜂、游等生态特色产业,促进“生态产品”增值提效、增值变现、增值溢价,推动“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 全县17个乡镇建设食用菌产业基地32个,带动全县发展香菇4亿袋,年产量4000万吨,占全省1/10、全国1/30;13个乡镇种植烟叶12万亩,产值3.5亿元;核桃、板栗、苹果等林果种植面积110万亩,核桃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连翘种植面积150万亩,年产量6000吨,占全国1/3;蜂蜜产业全国闻名,现有标准化蜂场46家、养殖户3200余户、蜂箱4.52万箱,年产优质蜂蜜3100吨,生态产品品牌渐成规模,产业集群效应日益凸显。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卢氏县创新探索“文旅医养一体化”发展模式,构建了集中医健康、药膳疗养、深度睡眠、特色民宿等于一体的健康产业体系,努力将“绿水青山”转化为“康养经济”。 河洛康养旅游度假区、莘川坊文旅综合体、中医药文化产业园等重点项目建设次第绽放,官道口镇水韵南幽、汤河乡秘境汤河、狮子坪乡柳树湾村等民宿片区点缀成星,3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22个乡村生态旅游示范点、57个休闲农庄和园区遍布全域……今年“五一”假期,全县旅游收入同比增长25%,民宿入住率100%,文旅产业综合产值突破8亿元。 从“生态佳”迈向“生态+”,卢氏县六大生态特色产业年产值超过100亿元,聚变为强县富民大产业,生态优势持续转化为发展优势,走出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绿色发展之路。 ( 编辑:tln ) |
“青山换新装 崤函绿意浓”系列报道之二
点“绿”成“金”:卢氏生态“高颜值”托举发展“高质量”
本报记者 白叶楠
来源: 发布日期:2025-09-15 打印

- 上一条:乡村研学 沃野生“金”
- 下一条:同频共振 按下高质量发展“加速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