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徐洪波)位于渑池县东北部山区的洪阳镇赵窑村,距离县城约40公里,是该镇最偏远的乡村。在该村学校有这样一位教师,他甘守寂寞,默默无闻,将全部的爱放在了学校和孩子身上,用无私的付出为山里娃编织走出大山的梦想,点亮孩子自信成长的心灵之灯。他就是该村学校教师段三雷。近日,记者对他进行了采访。
![]() 段三雷在给孩子们辅导作业 扎根大山,甘当山里娃走出大山的“引路人”
今年43岁的段三雷是洪阳镇吴庄村人,1997年大学毕业时,他出人意料地选择回到村里学校任教。之所以这样选择,是因为他看到村里很多人没文化,许多孩子上不了学,他想通过自己努力,去改变孩子们的人生。
“乡村教师不算大事业,却寄托着父老乡亲的期望。”成为乡村教师的第一天,段三雷就下定决心:要让村里的孩子多读书,多识字,多学知识,长大后能走出去,到外面的世界去闯天下。为此,从第一节课开始,段三雷就一丝不苟,认真负责,每天早上天不亮就到学校,晚上常常备课批改作业到深夜。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几年的努力,段三雷很快成为了学校的骨干教师,先后获得镇、县多项荣誉,并于2003年被任命为吴庄村学校校长。
2006年,段三雷又一次出人意料地作出决定:放弃校长职位,前往洪阳镇更偏远的山区学校支教。“我想让自己的一生在大山里变成一座桥梁,桥的那头是一个个活泼可爱的孩子,另一头是大山外广阔的天地。”面对家人的不解和质问,段三雷真切地说。当年9月刚开学后,段三雷便去了他所期望的山区学校。
待生如子,“憨老师”成为学生依依不舍的亲人
几年山区学校的工作,让段三雷对那些贫困山区的孩子更加充满了同情和关爱。2011年,段三雷再次勇挑重担,只身一人来到了洪阳镇最偏远的赵窑村小学。
赵窑村小学只有一名教师,六个学生,典型的“一师一校”。刚到时,段三雷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找不到好的教学方法,教学经验不足。因为一师一校,每个年级、每个学科、每节课都要自己教学,每件事情都要自己处理。
“要教好学生,没有过硬的教学基本功,那是不行的。”段三雷每次到乡上或县里开会,都要带着问题去请教其他教师,看到谁有教学方面的书刊,他就会借来学习,好的内容就抄在笔记本上。至今,段三雷每年都要订阅几种教育类报刊,认真阅读,平时还练习写毛笔字、粉笔字,不断增强自己的教学专业技能。由于他的执着和憨厚,大家便开玩笑地喊他“憨老师”,段三雷不仅没有生气,反而心里美滋滋的。
说起段三雷热爱教学的事,赵窑村村民赵平干说,自从段老师来他们村教学后,不仅关心学生,和孩子们打成一片,而且还是个热心人,哪家有个啥事,他都是跑前跑后,尽心帮忙,“他已经成了我们村的村民,写个对联和材料啥的,都离不开他”。
爱校如家,“就算只剩一个学生,也要坚守下去”
与很多山村一样,在村里小学读书的孩子几乎都是留守儿童。为了给孩子们提供一个温馨、安全的教学环境,段三雷从报到的第一天便积极向上级申请对原有校舍进行改造。赵窑小学建校初期,学校条件简陋,教室夏时雨点打脸面,冬时冷风刺骨寒。最后,经过段三雷不懈的努力和镇教育办的大力支持,终于在今年1月投入了2万余元对教室进行了装修,并增加了多媒体教学器材。“学校面貌焕然一新,办学条件有了改善,打雷下雨学生都可以在教室里安心上课,不必再担心风吹雨打了。”段三雷说。
2013年9月,渑池县教育局准备把各个村的小学合点,赵窑村小学就是其中之一。考虑到合点后,村里七八岁的孩子要跑十几里的山路到邻村上学,非常不便。正当段三雷一筹莫展时,村干部赵钢联告诉他,赵窑的村民一起到县里相关部门反映情况,并强烈恳求教育部门安排段三雷继续在赵窑村小学教书。
段三雷感动地哭了。村民的淳朴、学生的可爱、浓浓的亲情,他不知该如何回报,只有一次又一次找主管部门汇报,因为他比谁都明白,学校是村里孩子走出大山的最大希望。
“放心吧,父老乡亲们,就算赵窑村只剩一户人家,只剩一个学生,我也会坚守下去,这是我一生的选择。”面对村民和孩子们的期待,段三雷坚毅地回答。
谈及今后的打算,段三雷说,虽然年龄大了,身体没以前好了,但他会坚持到退休,“山里的孩子到别处读书,路太远了。我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山里孩子去筑梦、追梦,一拨拨走出大山”……
( 编辑:徐伟 ) |
“寻找崤函好教师”系列报道之四
扎根大山点“心灯” 甘做孩子“引路人”
来源: 发布日期:2017-09-14 打印

- 上一条:三门峡非公党建工作 受到工商总局表彰
- 下一条:关于三门峡市统一组织警报鸣放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