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10日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本地 > 正文
天鹅之城——

我们心中光明的河

来源: 发布日期:2017-11-14   打印
  本报讯:(记者 程倩)“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天鹅湖畔,洁白的精灵张开羽翼,投入那片分别大半年却丝毫不显生疏的温暖水域。季秋时节,天气渐寒,大批白天鹅陆续迁徙至我市开启越冬之旅,众多市民及游客拥入天鹅湖畔驻足观赏,与老朋友再续前缘,唱响一曲曲冬日恋歌。

自由翱翔 本报记者 张朝峰 摄
  当代著名女诗人舒婷曾说,“白天鹅落脚的地方,是我们心中光明的河”,引起无数眷恋白天鹅人士的深深共鸣。如今,白天鹅在三门峡诗意栖居,与人们和谐共处,也见证着“天鹅之城”的时代变迁。
 
天鹅翩跹至 义务守望长
 
  白天鹅初与三门峡结缘,始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此后每年10月底至次年3月,都会有成千上万只白天鹅从遥远的蒙古国与西伯利亚迁徙而来,在三门峡黄河湿地栖息越冬,三门峡因此被誉为“天鹅之城”。漫长岁月中,白天鹅从远道而来的客人变为朝夕相处的“家人”,三门峡人为此演绎了一幕幕动人而温情的故事。

激情高歌 本报记者 杜杰 摄
  “1986年的一天,我正在黄河滩地种地,远远看见几十只美丽的白天鹅落在河道里,感觉特别惊奇。听说它们是从西伯利亚飞来的,我就赶紧找到林业局野生动物保护科汇报,申请义务看护白天鹅,这一看就是20多年。”今年70岁的程景林是湖滨区会兴街道东坡村村民,他是最早一批的白天鹅义务巡护员之一。因如今年事已高,他告别了义务巡护工作,但仍时常来到湖滨区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坚持“上班”,在当年看护白天鹅的地方回忆温馨往事。“看了这么多年白天鹅,已经成习惯了,要是不看看总觉得少点啥。它们拍动翅膀的样子真是可爱!”
 
  程景林说,白天鹅警惕性很高,起初数量并不多,大多栖息在离岸边很远的河道中,偶尔到附近农田里吃点草根、庄稼。为了更好地看护白天鹅,1998年,程景林把自己的家安在了滩区上,既做保护员,又做宣传员,经常到河边劝阻冬钓者,严防猎鸟、毒鸟事件发生,还自己掏钱买豆子、玉米、白菜给白天鹅投食。他每天起床第一件事就是到河边巡逻,天鹅的数量、习性都了如指掌。

你追我赶 本报记者 杜杰 摄
  前不久,在王官湿地,记者看到浅滩上生长着嫩绿的麦苗,湖滨区黄河湿地管理站工作人员介绍,这是专为天鹅食用种植的。自从2007年天鹅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建成后,人工投食为白天鹅提供了更充足的食物,大批白天鹅前往天鹅湖栖息,但每年冬天首批飞来越冬的白天鹅还是会先来王官湿地“报到”。
 
悉心同呵护  共筑安乐窝
 
  从最初相识时的喜悦,到相知、相守的细心呵护,三门峡人走过了一段很长的路。

实时监控 本报记者 徐洪波 摄
  “20世纪90年代,政府部门加大了宣传力度,越来越多的人增强了保护白天鹅的意识。”程景林回忆,2005年前后,王官湿地最多有上万只天鹅,那个冬天他也格外忙碌。“我用自己买的望远镜观察了很长时间,发现几只白天鹅一直卧着不动,看起来身体状况不好,就赶紧找来义务巡护员赵三场,驾驶摩托艇把水中的天鹅运回来,送去救治。”程景林笑着说,保护好天鹅,它们才会往这儿来,不伤害他们,白天鹅和人的距离才会越来越近。
 
  20多年来,义务宣传、救护白天鹅的志愿者不断涌现,三门峡野生动物救助站站长、高级兽医师高如意从事野生动物救治近30年。“1988年1月1日,是我第一次救助白天鹅,当时《野生动物保护法》还没颁布,三门峡有4只白天鹅遭到猎杀,被救助后失血过多,送到救助站抢救,看着真让人心疼。”高如意说,天鹅和其他动物的体质不同,从那之后,他不断钻研、探索白天鹅疾病、外伤、骨折等的治疗方法,尽己所能提高白天鹅伤病治愈率。
 
  1994年1月,陕县(今陕州区)一位农民在自家麦地里捡到了一只候鸟,怀疑是白天鹅,便找高如意去现场辨识。“当时远远听到叫声,我就断定这是白天鹅。这位农民知道白天鹅是受国家保护的,就让我带走救治。我抱着天鹅挤公交车回到单位,同事一脸惊讶,我竟然全身都是天鹅的粪便。后来检查发现这只天鹅得了肠胃疾病,一直拉肚子。救治痊愈后,第二年我们将它放归自然了。”高如意回忆,这些年来他共参与救治过400余只伤病白天鹅。

人工投喂 资料图
  当人们逐渐对白天鹅心生爱怜之时,一起“白天鹅事件”引发了河南、山西两省以及我市各界人士对于保护白天鹅、保护生态环境的大讨论,黄河库区人们的环保意识由此增强。1999年,两双罪恶的手伸向圣洁的白天鹅。尽管全市上下数千名干部职工和群众进行了水陆两路紧急营救,两名罪犯也受到了严惩,但多只中毒白天鹅的惨状,仍深深震撼了三门峡人。市野生动物救护站成立起来,17只受伤后治愈的白天鹅被护送到黄河太阳渡口一齐放飞,森林公安局随之成立,保护管理站和监测点也相继启用……
 
  2003年6月,国务院批准建立河南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是以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和湿地水禽为主的自然保护区,其中保护区三门峡段总面积2.85万公顷,占整个保护区面积的42%。白天鹅是保护区三门峡段的主要保护物种,湖滨区王官湿地、三门峡黄河公园、三门峡天鹅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陕州区桥头湿地,灵宝市北营村、北村村、老城渡口、鼎湖湾等水面宽阔、食物充足、环境安全的浅水水域,都是白天鹅栖息的理想乐园。
 
  2005年,三门峡黄河湿地管理处成立,白天鹅保护工作正式纳入规范化管理。2010年3月15日,三门峡市被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授予“中国大天鹅之乡”称号。2013年《三门峡市人大常委会关于进一步加强白天鹅及栖息地保护的决定》出台,加强白天鹅及其栖息地保护工作,为美丽的自然精灵撑起一片自由翱翔的天空。2015年,黄河湿地远程视频监控系统建成,对保护区湿地生态系统和湿地水禽类(特别是白天鹅)进行更全面的监控。2017年11月1日,《三门峡市白天鹅及其栖息地保护条例》施行,进一步加大对白天鹅及其栖息地的保护力度,擦亮城市名片……
 
  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大对保护区的管理力度,从单纯对白天鹅的保护上升到对其栖息地整体生态环境的保护,周边群众爱鸟护鸟意识也不断增强,在此越冬的大天鹅数量逐年增加,从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几十只、几百只,增加到现在的上万只,场面蔚为壮观。如今,每一位三门峡市民都成了白天鹅的守护者和老朋友,人人都能讲出与白天鹅有关的动人故事。
 
朝夕常相伴 新客成故交
 
  伴随着白天鹅的起飞、降落,三门峡天鹅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内总是游人如织,观天鹅、拍天鹅是很多市民节假日的首选。市民张女士说:“每年听说天鹅回来了,总要赶过来看一看,就像是看望久别重逢的朋友一样。”
 
  在众多喜爱白天鹅的人群中,摄影家可谓是这些自然精灵的忠实陪伴者,来自全国各地的摄影师用镜头记录下白天鹅的美丽身姿,又将这座城市与白天鹅的情缘传递到千家万户。

悉心救治 谢文燕 摄
  张天理是三门峡最早一批拍摄白天鹅的摄影家。1996年,他时常骑着自行车到王官湿地拍摄白天鹅,由于数量少还很难找,他在滩地间行走,常常沾得满身泥,用还不太专业的摄影器材拍摄到豆大的天鹅影像。“我从小就喜欢音乐《天鹅湖》,没想到还能在家门口看到梦想中的白天鹅,真是太惊奇了。后来我不断更新设备,才逐渐把天鹅拍摄清楚,最多一天拍了43个胶卷。之前白天鹅总与我们保持着200多米远的距离,相处时间长了,人走到旁边它们也不躲闪了。”张天理说,更让他感到幸福的是,天鹅湖中栖息的白天鹅越来越多,不用费劲寻找就能近距离拍摄到心仪的作品。
 
  随着天鹅与人的亲和度越来越高,张天理对天鹅也更加了解。“天鹅什么时候起飞,什么时候扇动翅膀对舞,我一看就能猜到;远远听到叫声,我就知道它们什么时候飞过头顶。一起拍摄的外地摄影朋友都说我真是神了,其实是在长时间的接触中有了感情,有了‘心灵感应’。”张天理笑着说,多年来他接触过许多全国各地来的摄影爱好者,大家都很羡慕三门峡人,因为冬季是全国摄影的淡季,但在三门峡,因有了白天鹅而“淡季不淡”,衬托着优美的风景,随手一拍都是一幅优美画卷。
 
  采访中,记者看到了一幅名为《破冰之旅》的摄影作品,张天理向记者讲述起照片背后的感人故事。“冬天河水结冰后,天鹅到岸边觅食比较困难,尤其是小天鹅。那天,我看到一只公天鹅在前面用自己的脖子一点一点挤碎冰面,开辟出一片几百米的水域,母天鹅和小天鹅跟着它游过去才吃到东西,而公天鹅却累倒在一边半天都不动弹一下。天鹅之间的奉献和深情让我特别感动,于是就按下了快门,记录下这经典的一幕。”
 
  经过10余年的努力,三门峡成了名副其实的“天鹅之城”。2014年2月10日,政府工作报告正式提出“将‘黄河三门峡,美丽天鹅城’的品牌叫响全国”。2015年6月25日,三门峡天鹅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一对“留守”白天鹅成功繁殖孵化的6只天鹅宝宝“满月”,创造了野生大天鹅首次在黄河流域成功自然繁殖后代的奇迹,为研究恒温动物的适应性课题提供了范例……如今,白天鹅成为三门峡一张亮丽的城市名片,“天鹅之城”也将承载着人们对白天鹅满满的爱意,为这群大自然的精灵提供更加和谐的栖居之所。
责编:徐伟

( 编辑:徐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