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各种文娱行业数据流量涉嫌造假事件频出。一些缺少作品的“流量小花”为维持热度,“买热搜”“买粉丝”一掷千金;一些影视作品的宣传、播放也被曝出“刷流量”“买收视”,行业数据流量造假问题引发热议。
当流量意味着金钱时,一条依附在流量数据上的影视产业造假链条暗流涌动。
一位曾经在某流量明星的粉丝数据组工作过的内部人士告诉记者,很多流量明星会有一组甚至多组“数据组”“网宣组”,进行“刷流量”操作,主要工具是微博小号,这些微博账号可以网购到,甚至还有网站以此为业。记者根据该人士提供的几个网址发现,根据微博级别、国内/国外手机号、邮箱格式、资料是否已完善等情况,小号价格为0.55元/个或1元/15个。
除了转发量可以刷出来,粉丝数量、点赞量、评论量、阅读量等都可以买。根据该粉丝提供的一份价格表,某传媒公司提供的包括初级粉丝、仿真粉丝、精品真人粉等价格从45元/万到1000元/万不等,刷量点赞价格是3元100个。
此外,影视剧“刷流量”行为也很普遍。许多“刷量”公司通过多个域名不断更换访问IP地址等方式,连续访问视频网站,短时间内可迅速提高视频访问量。
由此观之,假数据裁剪了一整套“皇帝的新装”:粉丝数、热搜话题榜、IP估值榜、收视率、点击率、评分榜、时尚指数榜……榜单层出不穷,幻化出各种“影响力”操控舆论、左右资本市场估值。
中国互联网协会研究中心秘书长吴沈括认为,首先,应明确各个主体的权责,鼓励各方积极承担相关责任,比如立法部门应尽快填补法律在这方面的空白。其次,执法部门也应当革新监管方式,可采取设立“黑名单”、违规主体曝光等形式,为行业发展划定红线,加大处罚力度。
( 编辑:师宝华 ) |
起底文娱业数据流量造假产业链
来源: 发布日期:2019-01-15 打印

- 上一条:陕州区锻造 纪检监察“铁军”
- 下一条:2018刷爆全网的河南好人Top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