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14日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本地 > 正文

抓基层党建 促脱贫攻坚

来源: 发布日期:2019-03-05   打印
  “党建强则事业兴,作风硬则士气高。”这句话是三门峡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一系列成绩的最佳注解。
 
  渑池县洪阳镇柳庄村原来是一个让村民看不到希望的“省级贫困村”,但在武安伟回乡担任村干部的6年时间里,他带领党员干部和群众,修路、架桥、治理荒山,新造梯田5000余亩,栽植纸皮核桃、软籽石榴、陕西雪桃、山东黄梨、美国大樱桃等果树30余万株,建设标准化蔬菜大棚和日光温室大棚62座,还着力整治村容,建设美丽乡村,甚至建成了一座远近闻名的玻璃吊桥,不仅实现了整村脱贫,人均纯收入由2012年前的不足3000元提升到2018年的8000元,还让如今满山葱郁、清溪环绕、交通便利的柳庄村成为远近闻名的“生态村”“旅游村”。
 
  2018年,为充分发挥基层党建在脱贫攻坚中的引领作用,三门峡市研究制定《关于在全市农村实施“三年强基工程”的意见》,按照“一年补短板、两年促提升、三年上台阶”的总体思路,把建强脱贫攻坚战斗堡垒、打造脱贫攻坚骨干队伍作为基层党建工作的重中之重。
 
  围绕创建班子堡垒星、队伍先锋星、和谐发展星、机制保障星、群众满意星“五个星”目标,三门峡把“争创五星农村支部”作为建强脱贫攻坚战斗堡垒的重要抓手,树立学的榜样、赶的标杆,通过现场观摩、交流经验,推动各基层党支部形成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2018年,全市共创建五星级农村党支部268个,全市五星级农村党支部累计达498个,占全市1267个农村党支部的39.3%。
 
  在创建工作中,各地按照工作部署,着力开展对软弱涣散和后进村党组织的集中整顿,明确10类标准,排查整顿131个农村党支部,其中软弱涣散村57个、后进村74个,每个软弱涣散村选派一名驻村第一书记和一支由科级干部任队长的整顿工作队,确定一名分包联系县级领导。目前,整顿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已进入巩固提高阶段。针对创建工作的各类“拦路虎”,三门峡勇于攻坚克难,聚焦村集体经济薄弱问题,在全市开展消灭村级集体经济“空白村”行动,每年重点扶持15%的村发展集体经济项目,计划用3年时间,使80%的村年集体经济收入不低于5万元。2018年,全市消灭集体经济“空白村”353个,有集体经济的村达到852个,占67.1%。
 
  工作需要群策群力,更需要骨干力量的带头作用。
 
  三门峡以全市村(社区)“两委”换届选举工作为契机,抓好村党支部书记、驻村第一书记、农村党员“三支队伍”的组建,着力打造脱贫攻坚“主力军”,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过硬的队伍保障。
 
  选育好村党支部书记。在选用上,坚持“三有三带”标准,采取村内“选”、上级“派”、社会“招”等方式,选出了一批政治素质好、致富能力强、带富能力强、具有高中以上学历、年富力强的农村党支部书记;在培育上,实施农村党支部书记素质提升计划,将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农村“三年强基工程”、支部工作实务等作为培训重要内容,按照市级重点培训、县级普遍培训的原则,每年对农村党支部书记培训一遍;在管理上,建立农村党支部书记目标管理考评机制和不胜任退出机制,和村干部“清单式”管理机制,深化拓展“四议两公开”工作法,解决村干部规范管理问题。换届后,全市先后调整不胜任村支部书记33名,运用“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决策村级事务9131项。
 
  选用好驻村第一书记。全市认真组织,为建档立卡贫困村、深度贫困村选派驻村第一书记346人,选派驻村工作队346支,工作队长346人,工作队员(含驻村第一书记)1134人。按照既要“管住”又要“管好”的要求,出台政策,多种方式激发驻村干部工作热情,已有17名驻村第一书记被省委组织部、省农办、省人社厅、省扶贫办表彰为河南省优秀第一书记,9名驻村第一书记被授予“五一劳动奖章”。
 
  管理好农村党员队伍。持续深化提升农村党员积分管理等先进经验,制定出台相关政策,着力解决农村党员活动难组织、作用难发挥、表现难评价等问题,聚焦脱贫攻坚工作,将带头脱贫、带领群众脱贫作为党员积分的重要事项,促进党员在脱贫攻坚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如在深度贫困村卢氏县双龙湾镇东虎岭村,党员发展连翘种植50亩或带动20人以上种植的可加15分。同时乡、村两级认真落实“党性教育大讲堂”和农村“党员活动日”,真正把党性教育抓在经常、学在日常。2018年,全市举办“党性教育大讲堂”824期,开展“党员活动日”14575场次。
 
  组织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农村党支部的作用正日益凸显,成为三门峡打好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保障。

( 编辑:李建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