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10日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本地 > 正文

《“‘生态立市’的小秦岭样本”》 四篇系列通讯报道电子版:

来源: 发布日期:2022-03-22   打印

  编者按

  小秦岭通过矿山修复治理,再回青山绿水好颜值。近日,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有关论坛发布了18个中国生态修复典型案例,河南小秦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矿山环境生态修复治理案例名列其中,成为河南省唯一入选案例。这是我市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实施“生态立市”战略、推进绿色发展的生动样本,标志着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又添三门峡经验。即日起,本报推出“‘生态立市’的小秦岭样本”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从支离破碎、满目疮痍,到自然和谐、生物多样,再到成为全国矿山环境生态修复治理的先进典型代表,小秦岭还是那个小秦岭,小秦岭却又是一个“新生”的小秦岭。

  生态:重回青青世界

  ——“‘生态立市’的小秦岭样本”系列报道之一

  文/本报记者 柴锦玉 纪雨童 葛洋 图/本报记者杜杰

  一

  10月末,河南小秦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槽洞沟,海拔1750米处,阳光越过清澈的小溪,穿过寂静的山林,爬上层层梯田,一路撞击在灰白的岩壁上折散开来,与色彩斑斓的秋色交织成别致的秋韵图。

  树叶儿沙沙作响、溪流欢畅叮咚,间或有鸟儿鸣叫着没入山的更深处。风吹来草木清香,一簇簇野菊花盛开在山涧,脚下高羊茅草茂密绵软,远处一排排华山松油亮新绿,一只小松鼠受到惊扰,好奇地四下张望着……

  槽洞沟林区是保护区大湖管理处海拔最高的林区。一路走来,不时可见被水泥封堵的坑口和保留下来的楼房,依稀可见当年数十万人进山“淘金”的繁华盛景,与眼前的景色虚实交错着。若不是亲眼所见,很难想象这里发生的巨变。

  “你们想不到吧,5年前,咱们脚下的这片草地上还布满了矿渣。渣坡连着渣坡,坑口连着坑口,废渣堆积多的地方甚至有20层楼那么高。这山上,除了灰白的矿渣再没有绿色,河水也被污染成了黄灰白黑红的‘五彩河’……现在,咱这山绿了、水清了,空气清新了,动物回来了……”与这片山林相守相伴30年的小秦岭保护区管理中心党委委员、工会主席李保祥讲起小秦岭的“前世今生”,情真意切。

  小秦岭重回青青世界。5年多来,三门峡市积极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强力实施“生态立市”战略,打响小秦岭生态修复治理扞卫战,为推进绿色发展提供生动样本,为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增添了“三门峡方案”。

  二

  生态资源丰富、生物多样性的自然禀赋,让小秦岭犹如豫西大地上的明珠,曾是令人神往的一方宝地。

  小秦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黄河大“几”字形拐弯处,属生态类型自然保护区,其东西长31公里、南北宽12公里。这里是黄河中游重要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流域面积780平方公里的阳平河、双桥河等5条黄河一级支流,从小秦岭一路奔向黄河母亲河怀抱,滋养着一方水土。

  “花落鸟嘤嘤,南归称野情。”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写过这样的诗句。小秦岭全境海拔多在1200米以上,其中河南最高峰老鸦岔垴,海拔2413.8米,被誉为“中原之巅”,相对高差较大,植被垂直分布特征明显、类型多样,红豆杉、秦岭冷杉等13种国家二级以上保护植物,林麝、豹猫、黄喉貂等27种国家二级以上保护动物,和谐生存在这片美丽的山林中。

  小秦岭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一座真正的“金山”,这里因是全国第二大黄金生产基地主产区而名扬中外。20世纪70年代以来,年产黄金450余吨,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同时,粗放无序的黄金开采,让这座“金山”溪流污染、山体破损、矿渣遍布,珍稀野生动植物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环境,泥石流、山体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频发。

  成也“金山”,败也“金山”。“当人类合理利用、友好保护自然时,自然的回报常常是慷慨的;当人类无序开发、粗暴掠夺自然时,自然的惩罚必然是无情的。”小秦岭矿山的粗放开发、对生态环境的野蛮破坏,一次次为人们敲响警钟。

  小秦岭之痛,也是三门峡之殇。

  2016年1月,环保部约谈河南省林业厅、三门峡市政府和小秦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对此,三门峡市政府郑重承诺:利用3年时间,治理保护区内各类坑口,达到“老问题逐步解决、新问题不再产生、生态环境总体向好”的整治目标。

  2016年3月,小秦岭矿山环境保护整治工作会议发出动员令,小秦岭矿山修复攻坚战拉开序幕。

  2016年8月,市委书记刘南昌刚到任,了解到小秦岭情况后,要求不讲理由、不找借口、不惜代价,强力攻坚。小秦岭矿山治理和生态修复连续3年列入全市重点攻坚工作。

  这是一场壮士断腕、背水一战、艰苦拼搏的战役,这是一场为大自然“疗伤”,敢于破局、勇于担当的抉择。

  77万人,2.1亿元投入;关闭封堵1017个矿口,拆除矿山设施1.45万个;固定矿渣2002万吨,清运矿渣584万吨;渣坡覆土70.9万立方米,栽植苗木80.7万株,撒播草种1.46万公斤,修复矿山环境面积2150亩……

  小秦岭这座金山银山从“火山口”上熄了火,逐渐恢复了青山绿水的美丽容颜。当年毫不犹豫接下“军令状”,三门峡市林业局党委书记、局长骆雪峰讲起有关小秦岭治理的各项数据,依然清清楚楚。

  三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近年来,小秦岭同东北林业大学、河南农业大学等高校科研机构开展多项目深层次的科研合作,对动植物资源进行多方位调查,取得了一系列可喜成果。

  “2019年2月6日,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林麝就回来了,红外线相机记录下了它在林间觅食的身影。”小秦岭保护区管理中心科研所所长韩军旺见证了这一切。

  珍稀濒危的灵宝杜鹃发出幼苗,新公布的11种植物和80种鸟类被发现,特别是分布于我国西南部的岩白菜、华南地区的东亚囊瓣芹首次在辖区发现,这也是在河南省第一次发现的新属种。

  布设于林间的红外相机记录了一度难觅踪迹的林麝、豹猫、黄喉貂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身影。今年9月,护林员在林间再次发现了大型动物的足迹。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

  现在的小秦岭,又变回了“大氧吧”。林区森林覆盖率达到81.2%,负氧离子平均含量增加到每立方厘米21800个,是世卫组织空气质量一级标准的10倍。

  2019年3月,小秦岭矿山环境生态修复治理被中宣部列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典型事例。同年6月,入选河南省委“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攻坚克难36个典型案例。

  今年10月,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15次会议“基于自然解决方案的生态保护修复”论坛上,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司发布了18个中国生态修复典型案例,小秦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矿山环境生态修复治理案例名列其中,成为河南省唯一入选案例。

  一系列生态修复措施解决了小秦岭矿区复杂立地条件下的生态修复难题,保护区内野生动物显着增多,水体明显好转,空气质量越来越好,各矿山企业在地方政府主导下转型发展,当地工业、农业年产值增加10亿元以上,实现了小秦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的变化。

  大自然是我们共同的家,小秦岭蜕变了,青青世界回来了。

  治理:千钧澄清万里埃

  ——“‘生态立市’的小秦岭样本”系列报道之二

  文/本报记者 柴锦玉 纪雨童 葛洋 图/本报记者 杜杰

  岂曰无碑,山河为证;岂曰无声,绿海即名。

  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关停矿区,以“抓铁有痕”的劲头植绿护绿,以“一以贯之”的定力谋好长远,九转功成、祛除沉疴的小秦岭生态修复治理攻坚战全面打响。

  生态是一笔“脆弱的财富”。半个多世纪的粗放开发,让当地经济扶摇直上,也导致小秦岭“遍体鳞伤”。

  一、

  “重生”始于2016年。当年1月,环保部约谈河南省林业厅、三门峡市政府、河南小秦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保护区”)管理中心。没有退路可言,没有理由可讲,小秦岭只能背水一战,全面打响了生态修复攻坚战。

  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关停矿区。在矿山环境整治中,最大的挑战是封矿口。此前,小秦岭地区曾先后组织各种规模的治理整顿19次,均未治根。

  坑口挨着坑口、设施邻着设施、矿渣连着矿渣,端掉利益复杂的“金窝”谈何容易。“这次矿山治理对企业来说,相当于‘致命一击’。”灵宝金盛矿业公司党委书记兼总经理张吉武说。据有关部门测算,灵宝市与保护区重叠部分的矿权企业退出保护区,直接损失51.6亿元,涉及相关矿山企业职工2.3万人,影响人群10万人以上,影响地方经济收入超过100亿元。

  “听说要整治,一些企业来‘硬的’,组织律师团,找各级领导‘要说法’;一些包工头来‘软的’,电话关机玩‘失联’。”灵宝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局长王赞丽说。

  怎么办?

  打铁还得自身硬。保护区“刀刃向内”,先行一步作表率。管理中心果断封堵了自己管理的老鸦岔金矿坑口,拉渣覆土种树。如今,这个金矿坑口流水潺潺,草木泛出新绿,成了生态修复的标杆。

  对出“软招”的,保护区用温情感化。为了找到一个坑口承包人,保护区管理中心工作人员白天追到陕西杨凌,晚上又撵到潼关,深夜再赶回矿上,一天一夜跑了上千公里。看着这些锲而不舍的“工作人员”,对方长叹“我服了”。

  对硬“要说法”的,保护区工作人员不厌其烦摆事实、讲道理,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越来越多的人了解了政策。“过去开采黄金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现在理应担负起生态修复的责任和义务。”郭氏矿业相关负责人说。

  三门峡市委、市政府担负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召开市级层面专题整治工作会议,派专人任要职担重任,领导干部带头坚守在深山岗位……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分工协作、共同发力,汇聚起生态复绿的强大合力。

  一波波攻坚战、大会战就此打响……正在生产的521个坑口封堵了,1.3万个生产生活设施拆除了……

  喧闹了几十年的小秦岭恢复了宁静。

  二

  以“抓铁有痕”的劲头植绿护绿。

  黄色的连翘花、白色的山杏花、粉红的山桃花……站在保护区槽洞沟检查站向远处眺望,绿色和生机扑面而来。“修复生态要体现在一个‘绿’字上,不仅要种出草,还要长出树。”保护区大湖管理处原副主任郭红卫感慨地说。

  封堵坑口、拆除设施后,保护区管理中心探索出“拉渣、固渣、降坡、排水、覆土、覆网、种草植树”7个环节修复生态。但是,要让树苗在石头窝里扎根成活,困难重重。

  保护区海拔多在1200米以上,每年仅有3个月适宜栽植期。然而,3年整治目标工期紧、任务重,拖不得、等不起,一开春冰雪初融,就要沿着雪线从低海拔向上梯次推进。此外,还要考虑土壤和气候等问题。

  下真功夫、硬功夫、苦功夫,生态保护的骨头再硬也一定能啃下来。生态修复的成本高、难度大,小秦岭人多次挑战不可能,那个难“想想都出冷汗”……经此一役,人们才真切感受到“绿色”来得如此不易。

  为了护土,工程人员绞尽脑汁,采用“梯田式”“之字形”治理渣坡,把陡坡降下来;在渣坡上固定挡板、修排水渠、铺滤网,防风刮雨蚀;在树坑底部铺设可降解无纺布,有效固土保墒。

  据郭红卫回忆,为把2.4米宽的无纺布裁成边长60厘米的方块块,徐润红等4名女同志趴在地上一刀刀剪。她们虎口磨出了茧子、手指磨起了血泡,硬是咬着牙裁出了十多万片无纺布片。

  为了护苗,起苗、装车、运输、卸车,保护区职工都亲力亲为,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今年54岁的王卫东是保护区大湖管理处槽洞沟林区主任,他在这片大山里驻扎了31年。“保护区一草一木得来太不容易了。”他感叹道,整治期间漫山遍野尘土飞扬,工作一天后,头发、眼睛、鼻孔里面全都是土。就这样,大家全年无休,挺了过来。

  不但保护区干部职工拼命苦干,11家矿山企业也充分履行生态修复的主体责任,从曾经的环境破坏者变成了生态保卫者。灵宝金源矿业股份有限公司鼎盛分公司副总经理李少敏自豪地说:“我们抽出来的同志每天早上7点不到就上了山,栽植金银花、刺槐、杜仲、油松……我们是这一片区的治理样板呢!”

  生态修复,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整治期间,保护区内每10天组织一次督查,结果排名,纳入考核。各部门把政治责任体现在狠抓落实上,把担当精神体现到实际工作中,按下生态文明建设“快进键”。

  山间林丰披绿装,生态景色美如画。3年来,160余名党员、260余名职工发扬“不畏艰辛、立足山区、勇于担当、战天斗地”的拼搏精神,带动11家金矿企业全力跟进,共拉土上山68万立方米,实施生物措施,撒播草种1.04万斤,栽植刺槐、油松等苗木11.8万株,硬是在乱石堆上种出一片片绿色,使千疮百孔的生态得以修复。

  三

  以“一以贯之”的定力谋好长远。

  为永久守护这片绿水青山,三门峡市人大常委会及时将《河南小秦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条例》列入立法规划,2018年9月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审查批准了《河南小秦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条例》。这是全省第一部关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地方性法规,在全省率先实现了“一区一法”,为加快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擎起了“尚方宝剑”。

  举一反三,严格管理。三门峡市严格矿权审批,加强源头管理,相继关停20多个露天开采的石料矿山。全面开展自然保护区内矿权退出工作,通过缩边、整体退出,解决了涉及3个自然保护区范围与32个采矿权范围重叠问题。

  复绿于山,修山予民。三门峡市加强山体保护,建立和实施“山长制”,山体保护立法工作有序推进,生态保护长效机制进一步健全。

  从“留得青山”到“青山常在”,三门峡以林业科研引领规划编制,以规划编制统揽生态保护,《河南小秦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2019—2028年)》通过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的评审,为小秦岭的长远发展提供了依据。

  青山无言,流水无声。

  深秋的小秦岭,天空湛蓝如洗,流云在头顶掠过,绿意在群山荡漾。小秦岭发生了从千疮百孔到绿意葱茏的嬗变,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坚定践行,是三门峡生态修复的一个侧面,在这种攻坚克难、无坚不摧精神带领下,黄河流域三门峡段生态美了起来。

  “中原之巅”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

  5年多时间,寒来暑往,秋收冬藏,小秦岭矿区实现了从靠山吃山到养山护山、从“石头上长出草”到“石头上长出树”的衍变。小秦岭生态修复之路虽然艰难,却通往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潜力无穷的美好未来。

  创业:奋斗的故事讲不完

  -- “‘生态立市’的小秦岭样本”系列报道之三

  本报记者 柴锦玉 纪雨童 葛洋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

  亮剑小秦岭矿山修复治理这场艰苦卓绝的攻坚战,小秦岭人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不破楼兰誓不还”的勇气,弘扬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精神,写下了镌刻山河的奋斗故事。

  一

  11月初,小秦岭的初雪已经来过。从山下到山上,北风渐渐凛冽,沿途风景随着时节变幻。

  今年雨水偏多,小秦岭保护区的道路受雨水冲毁不少,上山的路只有通往槽洞沟的这条老路可行。越野车小心颠簸碾压着路上的碎石,让人心惊肉跳。

  接近山顶,视野开阔。蔚蓝的天空、云彩悠然地飘动,茂密的森林红中带绿、绿中泛黄,像一条条花带簇拥着,脚下的绿色一路铺抵山脚。

  槽洞沟林区管护面积2403.15亩,4名职工,监管坑口68个。小秦岭复绿后,近段整个林区工作重心都投入在防盗采、“双清零”专项攻坚行动中。站长王海金穿着雨靴,沿着崎岖不平的山路攀爬巡查,10几个坑口下来,脚指甲与脚趾裂开,鲜血直流,直到巡查结束他也没吭一声。

  小奏岭保护区管理中心办公室主任建韶颖说:“小秦岭有16个林区,像这样的党员干部职工很多。今年巡查任重、路难行,他们风里来雨里去,饿了啃口冷馍,渴了喝点泉水,这都是日常。现在是这样,过去也是这样。5年前,小秦岭有77万人次投入了矿山修复治理攻坚战……”

  山窝窝里植树,渣坡上拉土覆绿,松树的绿、连翘的黄、杏花的白、桃花的粉竞相绽放在山崖,山水相依、林田相拥……小秦岭面目全非、伤痕累累的沟沟岔岔,正是被小秦岭人这一双双炙热的手“疗伤”复绿,用满腔的热血“焐”暖了这片山林,处处生景。

  小秦岭人有着和小秦岭一样坚毅担当的脊梁。这支吃苦担当、甘于奉献的林业铁军,凝聚起战天斗地的精神力量,创造了不到3年时间,让小秦岭复绿的奇迹。

  二

  “矿山整治,既是一场生态文明捍卫战,更是一场政令是否畅通、党组织凝聚力和党员战斗力是否强的政治检验战,必须背水一战,坚决打赢。”2017年6月30日,市委书记刘南昌主持召开专题会议,就小秦岭矿山生态环境修复治理约谈工作推进较慢的牵头单位和矿权企业负责人。

  念兹在兹、须臾不忘。态度坚决、目标坚定,这向全市党员干部传递的是还绿水青山于民,就要有“不破楼兰誓不还”的勇气,克难攻坚、砥砺前行的毅力和精神。

  高站位决策、高起点谋划,三门峡市领导身先士卒、靠前指挥,现场研判调度。一声令下,林业、财政、国土、环保等15家成员单位密切配合、求实苦干、克难拼搏,强力攻坚,向小秦岭“开战”!

  挑重担需要硬肩膀。骆雪峰当年临危受命,担任小秦岭保护区管理局局长。

  车在渣石山路上艰难爬坡,几年来,比这更糟糕的路况,他走过无数次,绕着这山走了多少圏没法计算。

  那时,关停上千个矿口,法律方面的难题如何化解?半个世纪开采,资金投入从哪里来?面对2580吨矿渣,老虎吃天、无从下爪,怎么办?生态修复全国无范例可借鉴、可遵循,种什么草?栽什么树……一个个难题,一班人带领干部职工摸着石头过河,苦思冥想、寻找良方,个个击破。骆雪峰沿着雪线,一个矿口挨着一个矿口走,小秦岭的雪淹没在膝盖以上,也没能让他停下脚步……

  做思想工作难、矿山治理难、生态修复更难。文峪管理处的王要强印象最为深刻的是--1515坑口治理。“矿山整治分坑口进行,刚开始推进真难。我们领导一个坑口一个坑口地找企业负责人,讲政策、讲利害,让他们同意拆除设备、遣散人员、封堵坑口。但是很多人都处于观望状态,有的企业还抱着继续开矿的幻想,认为整顿结束之后就可以重新开矿。”领导一声令下,王要强带头先封闭林区最近的1515坑口,起到震慑和带头作用,工作局面逐渐打开。

  干部带好头,队伍才有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一个个方案,一个创新办法,是无数次争论、探讨、修改,一夜夜熬出来的……这种严谨务实的态度和追求极致的精神,只是为了小秦岭修复治理更科学、更合理。

  小秦岭一再创新的奇迹,有了今天的模样,正是小秦岭人以百倍的信心,发扬无私奉献、克难攻坚精神的体现,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执着追求的体现。

  三

  在小秦岭,山脚下往往已是春暖花开,山上却尚未破冰。独特的气候,一般树种上山难以存活。保护区管理中心干部职工经过考察,往返2000公里,从和小秦岭气候类似的甘肃白银拉回华山松等树苗。那可“金贵宝贝”着呢!

  2018年4月,一车华山松苗拉回林站。天黑时,突降大雪。当天马随意、李东生值班。树苗受冻了,栽不活可咋办?这都是同事们从那么远的地方跑回来的心血,成本那么高,可不能有一顶点儿闪失。

  第二天一大早,职工们上班一看,一车树苗暖暖地包着被子、褥子、床单,马随意、李东生两个50多岁的汉子,床上一干二净,啥也没有。那晚,两个人就裹着大衣在这大山雪夜坐了一夜。从青年到中年,与这片山林相依相守,他们怎忍心看着树苗在眼皮子底下冻死。

  树苗宝贝,土壤更“金贵”。如何在石头窝里种活一棵树?渣坡上覆土,一车土上山就是1000元钱。往山上运土难,需要人肩扛手提;护土更难,刚覆上,风一吹雨一淋又全没了。天气干燥时,土冒乱飞大家“每天吃土”……

  老鸦岔林业主任席展坤感慨:“那些日子,真是太不容易!”

  “那时,我们负责修复的矿山面积为12.95万平方米,坑口120个,为确保每一棵树活下来,低处栽油松,高处种华山松,每天背着水管子满山跑着浇树。带着冷馍和咸菜,佛晓出门,天黑回来,一天回来坐在床上全身都是麻的……”

  王跟祥的裤腿挽起来,露出来一道明显的伤疤。为了覆土植树,必须运土上山。到了半山腰,车上不去,咋办?肩扛手提。有一次提土的袋子太重,一个趔趄撞在石头上,王跟祥的腿也就挂了彩。

  矿山修复治理可是个大工程,金盛矿业的黄矿长连着3个月没下山,被晒得黑瘦黑瘦,老黄成了大家嘴里的“老黑”。

  李年仓60多岁的母亲骨折。他下了山把母亲送到西安医治,第二天就又上了山;更生,肺炎犯了,悄悄回到家输完液,又上了山;好久没下山,清明节李保祥祭奠亲人,一碗清水洒在小秦岭上……

  文峪金矿50名突击队员24小时轮番作业,晚上头戴矿灯“上阵”,两天高标准栽植3600棵苗木……

  80.7万株树苗,95%的成活,让“石头窝”长新绿;1.46万公斤草种发芽、吐绿,一座“绿色”的小秦岭“活”在世人面前。

  “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没有走不了的长征路。黄金大会战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新时代我们要更加珍惜,担当起时代赋予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使命。即要发扬过去依靠一双铁腿打遍天下无敌手‘笨劲儿’,又要创新现代条件下局部战争胜利的‘巧劲儿’。”那时,修复矿山上山使“牛”劲,现在山绿了、巡查矿口他也这么干。最近这一季度,席展坤巡查坑口600多次。

  总有一种精神让我们感动,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前行。

  让生命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绽放美丽之花。小秦岭艰苦的治理史,绽放的是崤函儿女艰苦拼搏、百折不挠的精神,赓续绵延,刻在历史深入,是他们说不完的故事。

  仰望伟岸深邃峻美的小秦岭,人的智慧、情怀、精神和力量更加让人感动。历经半个多世纪沧桑,小秦岭归来只是一个新起点,生态文明建设这道时代命题,是一场持久战。小秦岭人交出了无愧时代的奋斗答卷,他们的故事仍在继续……

  转型:绿色发展风生水起

  ——“‘生态立市’的小秦岭样本”系列报道之四

  本报记者 柴锦玉 纪雨童 葛洋

  加快小秦岭生态治理修复,深入践行“两山”论,有力破解资源型城市路径依赖难题,三门峡锚定了一条绿色可持续的高质量转型创新发展之路。

  一

  是在困顿中沉沦,还是在逆境中奋起?

  被誉为“中国金城”的灵宝,以黄金为基础搭建了产业集群。关停小秦岭矿区,给灵宝经济带来断崖式损失,不再像以往那般掘金,数十万人口的饭碗怎么办?黄金产业集群占三门峡经济发展权重高,小秦岭作为黄金主产区被关停修复,曾一度造成三门峡经济增速降低。

  “三门峡转型创新发展迫在眉睫,时不我待!唯一的选择在转型创新发展,唯一的出路在转型创新发展,唯一的希望也在转型创新发展。”5年前,三门峡第七次党代会报告中这样表述。

  在现实与未来的考量中,三门峡摆脱“速度情结”和“换挡焦虑”,坚定不移地把转型创新发展作为主线,做大增量、优化存量、主动减量,强化传统优势产业升级、接续替代产业培育双轮驱动,锚定了一条有质量、有效益绿色可持续的转型发展之路。

  “黄”“白”“黑”是三门峡经济的支柱产业,“当家吃饭”的“家伙什儿”。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是三门峡绕不开的“关口”。

  1吨金精粉13000元,通过冶炼提取出黄金、银、铜再加工成金银饰品、铜箔,价值就提高到25000元……作为三门峡黄金产业最大的龙头企业,中原黄金冶炼厂总投资102亿元,通过整体搬迁升级改造,建成了世界领先的底吹熔炼炉,其“富氧底吹造锍捕金”技术水平国际一流。通过技术改造,资源综合回收能力、环保指标等国际领先。

  在灵宝市豫灵镇豫灵产业园,2016年年底国投矿业投资有限公司进入前,国投金城冶金的前身灵宝市金城冶金有限责任公司仍挣扎在转型的痛苦中。在三门峡市委、市政府牵头协调下,公司成为国投矿业的控股投资企业。搬来了央企“救兵”,公司涅槃重生,应用先进的工艺技术,实现金银铜98.5%以上的高回收率。

  以中国黄金、国投金城冶金为代表,对黄金及其伴生物进行综合化利用、清洁化处理,建成了黄金采冶、精深加工、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以宝武铝业为代表,对铝工业产业体系进行价值链整合,初步建成了新材料产业基地;依托河南能源化工集团,主动承接煤炭产业转移,努力打造全省最大的精细化工产业集群。

  没有落后的产业,只有落后的技术和产能。传统的“黄”“白”“黑”不是包袱,而是本钱和潜力。立足现有资源,三门峡市对传统产业进行脱胎换骨式改造,优化存量,促进产业链向终端延伸、价值链向高端攀升,有力破解资源型城市路径依赖难题。

  二

  创新引领发展 改革激发活力。

  自小秦岭生态修复工程实施以来,三门峡市深入践行“两山”论,强力实施研发投入和高科技企业两个“倍增计划”、创新龙头企业培育工程,出台《三门峡市关于支持企业创新的意见》,促进各类科技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目前,全市109项科技成果被纳入“国家科技成果登记系统”,居全省第二位。市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总数达487个,在全省率先建立产业技术研究院及市场化平台,三门峡高新区成为河南省唯一的全国绿色产业示范基地。

  乘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三门峡通过实施"1+8"人才政策,设立10亿元的人才发展基金,引进了312个人才团队,实施3批112个人才(团队)项目。通过统筹各类金融资源,初步形成了以市投资集团、产业基金、地方银行、金融服务中心为代表的地方金融体系,目前,金融服务中心入驻企业1.5万家,占全市中小企业的80%。

  “万人助万企”活动为企业吹来东风,催化出磅礴的发展力量。从全省“万人助万企”活动启动,三门峡市快速反应,出台《推动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工作方案》,实行领导包干企业、包干项目的服务机制,为企业解决发展实际困难;明确一系列支持政策,新设总规模达100亿元的产业投资基金,推动金融、科技、产业融合发展。

  走出去、引进来,央企合作频结硕果。三门峡蓄积新动能,近年来积极寻求与央企之间的合作,2021年10月,市委主要领导赴北京与14家中央企业和科研院所、金融机构对接洽谈,达成近期投资额超过300亿元的66个具体合作事项,接续引进“国字号”资源助力传统产业扩能、提级、进高端。

  在三门峡,越来越多的企业上演着“浴火重生”的故事:开曼铝业亚熔盐法氧化铝生产项目成为国家级工业清洁生产示范项目;东方希望铝业公司在氧化铝生产中,采用“离子交换法”从废弃尾矿赤泥中提取稀有金属镓,年产镓60吨……技术创新、技术改造席卷崤函大地,如风如潮,诸如设备换“芯”触“网”、“机器换人”等,智能化、信息化改造引发一系列的效率变革和质量变革。

  三

  绿色产业风生水起,奋力蹚出转型新路。

  苹果产业带初步形成,乡村旅游、生态旅游方兴未艾,食用菌广受欢迎……三门峡市以小秦岭生态治理修复为小支点,带动了黄河流域三门峡段生态环境的大改变,也促进了三门峡大旅游、大健康、大数据和现代服务业发展。

  沿着枣香河出山,便到了小秦岭脚下的村子--灵宝市故县镇河西村。河西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相运杰说,“生态好了,我们这里的汉山风景区成为4A级景区,游客络绎不绝。”

  同在小秦岭脚下的阳平镇大湖村,根据本地“百阶云梯崖”和“黄金古采洞”等景点的特色优势,积极打造研学教育基地。“随着基地开设,饭店、住宿兴起,解决了村中近百人就业问题。”大湖村村委委员石江江欣喜地说到村里的变化。

  灵宝市曾经从事采矿和相关产业,如今很多人在转型发展中闯出新天地。在尹庄镇前店村昌盛食用菌有限公司的菌菇棚里,公司负责人南安亮正带着客户查看菌菇品质。“矿场关停后,我开了这家食用菌公司。短短3年,菌菇棚从19个发展到了160多个,产品畅销国内外。”南安亮介绍,原来和自己搞矿山开采的62名工人中,有50人在食用菌产业中找到新岗位。

  凭借着优越的生态环境,三门峡瞄准建成全国重要的苹果生产基地、全省领先的食用菌生产基地、国内有影响的中药材生产基地,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目前,“黄金苹果带”初具规模,苹果种植面积、产量位居全省第一,分别居全国地级市第7位和第6位,建成全国地级最大的果品出口基地;食用菌产量居全省第2位,中药材栽培面积、产量位居全省第3位。

  “白天鹅都来了,你还不来?”三门峡拥有三门峡虢国博物馆、豫西大峡谷等14家4A级旅游景区,“探函谷关、看白天鹅、逛地坑院、泡矿温泉”等精品旅游线路的知名度和游客欢迎度不断提升。以陕州和卢氏珍贵的温泉资源为依托,积极引进全国康养龙头企业,着力发展温泉疗养、森林康养、中医药康养等健康养生业态,打造黄河金三角地区乃至中西部地区知名的大健康中心。

  今年1月至9月,三门峡实现生产总值1203.89亿元,全省增速第三,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和工业投资位居全省第二。9项主要经济指标中,有6项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处于全省“第一方阵”前列的目标。

  扼守豫西,环抱群山,依偎黄河,三门峡的冬天比河南其他地区来得早,但因转型创新发展而焕发的生机与活力,却让古老的崤函大地“暖意渐浓”,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潜力和美好前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更让这里的人们满怀希望、充满信心,百折不挠,奋勇向前。

  电子版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