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18日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本地 > 正文

河南三门峡: 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向生态型城市转型

来源: 发布日期:2022-04-03   打印
  春风拂面暖,大河杨柳垂。2022年4月2日,三门峡市青龙涧河两岸春意盎然,三三两两的游人沿河道或散步、或慢跑,十分惬意。“这里就是家门口的花园,一路上林水相连。经常在这散步,心情都舒畅了!”市民李女士说。
 
  治理青龙涧河,促进人水和谐,使群众的幸福感不断提升,正是三门峡市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成果的一个缩影。近年,该市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抢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机遇,坚持“十百千万亿”工程联动、山水林田湖草沙并举,加快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样板区,形成了“水清、河畅、滩净、岸美、山绿”的“生态飘带”。
三门峡黄河湿地 张明云摄
 
  全面治理18条黄河支流,治水固堤保“水清”。三门峡市深入开展“河长+”改革,建立完善“河长+检察长”制,全面推行“河长+警长”制、“河长+护河员(巡河员、保洁员)”制、“河长+民间河长”制,营造社会各界共同关心爱护河湖的良好氛围。同时,创新实施信息化监管,在沿黄流域率先建成全流域集监管、测报、评估、预警等于一体的“物联网+生态保护”信息化综合平台,确保水安全有效保障。此外,三门峡市加快构建兴利除害现代水网体系,已完成函谷关到三门峡大坝9条支流治理,关停沿黄排污企业800余家,治理小流域127条,清理河道42条125.5公里,完成坝段维修养护48.35公里、757道,弘农涧河等主要支流水质从劣Ⅴ类提升到Ⅱ—Ⅲ类之间,形成了206公里清水黄河的壮美景观。
 
  全面启动亿吨淤积泥沙综合利用,调沙清淤维“河畅”。三门峡市紧紧扭住水沙关系调节这个“牛鼻子”,加强与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等单位合作,开展水沙调节等重大问题研究,编制了《三门峡库区库容恢复及泥沙资源利用可行性论证》《三门峡水库清淤试验方案》《三门峡水库清淤试点工程可行性研究任务书》,为黄河清淤工作提供理论保障。1月19日,三门峡水库清淤试点工程正式启动,每年可减少库区淤积150万—500万吨,能够有效破解“黄河水少沙多、水沙关系不协调”的重大难题,推动黄河泥沙资源化综合利用。
义马市春季植树造林 资料图
 
  全面实施百里黄河湿地修复,串珠成链护“滩净”。自2020年至今,三门峡市加快百里黄河生态廊道建设,通过加固提升道路、绿化美化沿途景观,打造豫西生态涵养段,集生态湿地、护堤、防汛管理于一体的240公里沿黄复合型生态廊道基本贯通,成为全省廊道建设的示范性标志工程。为做好湿地修复,坚持自然恢复和人工恢复相结合,共修复湿地21.6万亩,完成湿地保护区矿山治理2555亩,来三门峡黄河湿地越冬的白天鹅达1.6万余只,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白天鹅核心栖息地。同时,三门峡大力实施湿地保护工程,出台《关于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生态环境司法保护的指导意见》等,充分发挥刑事、民事、行政、公益诉讼检察职能,以法律武器加强湿地保护。2021年以来,共清理黄河湿地违规企业24家(处),拆除违规设施面积21.49万平方米,生态修复面积185.54万平方米。
 
  全面建设千里城市绿廊,拥河发展促“岸美”。三门峡市深入推进“林长制”改革,健全完善市、县、乡、村四级林长制,落实市、县、乡、村、组、护林员六级责任制,确保实现专员专管、责任到人;深化“林长+公安局长”“林长+检察长”等“林长+”改革,实现林草保护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持续开展国土绿化提速行动,2021年,全市共新增造林37.84万亩,义务植树726.3万株,森林乡村示范村绿化7172.02亩,国家储备林项目营造林4.38万亩,全市森林覆盖率达50.72%,稳居全省第一。稳步推进生态屏障建设,围绕建设小秦岭、崤山、熊耳山“三大生态屏障”,加快推进天然林、生态公益林保护工程,加快实施森林生态修复、水土涵养林建设、山区生态林建设等项目。围绕主要交通干道及河流水系,实施沿交通干线廊道和美丽河湖生态廊道工程,一期工程60余公里已全面建成,以沿黄108公里绿网、50万亩高标准农田为核心的“堤内绿网、堤外绿廊、城市绿芯”生态格局初步形成。
 
  全面实施万亩矿山生态修复,综合治理增“山绿”。三门峡市积极健全矿山修复机制,全面系统建立工作台账,严格落实新增矿产资源违法违规问题曝光、自然资源约谈督办等工作机制。在全省率先探索推进山长制改革,健全了市、县、乡、村四级“山长”体系,出台实施了《三门峡市山体保护条例》,形成山体资源“一张图”,实现山体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及综合治理。该市坚决打好矿山修复攻坚战,累计修复矿山7.24万亩,治理历史遗留矿山1.1万亩、持证矿山6.15万亩。全面打赢小秦岭生态修复攻坚战,累计投入77万人次、1.89亿元,封堵坑口1456个、治理修复矿区147平方公里,增绿136万公顷,走出了“两山论”的小秦岭实践。小秦岭流域生态治理荣获全国生态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先进典型,并入选联合国案例。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三门峡市持续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一体推进矿山综合治理、河流综合整治、林业生态建设,探索走出了一条由资源型城市向生态型城市的转型之路。(王梦)

( 编辑:徐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