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宣传贯彻落实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市第八次党代会精神,即日起,本报开设《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专栏,深入宣传我市以全面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为牵引,深入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和关键环节改革,全面提升我市科技创新能力、产业竞争力和城市综合实力的有力举措和显著成绩,为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实现资源型城市向创新型城市蝶变营造浓厚舆论氛围。敬请关注。 科技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 仅用不到半年时间,三门峡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覆盖率从第一季度的35.7%提升到73.9%,企业创新迸发活力,经济发展增添动力,全市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和良好成效。 全覆盖工作迅速开展,离不开市、县上下联动、强力推进。 由市政府牵头,各县(市、区)政府与6个主要部门成立市研发活动工作专班,出台推动全市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工作方案和十项举措,为企业创新提供有效引导,为企业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全覆盖工作进展顺利,离不开部门密切协作、贴心服务。 分层分档建立研发活动企业培育库,建立帮扶台账,开展精准帮扶,逐户分析诊断,梳理政策清单,及时跟踪了解企业经营状况和创新诉求,支持企业持续提升创新能力。三门峡经济开发区实行“包干到户”制度,主要领导带队对接宣讲,强力推进创新平台建设,加大企业支持力度。 帮助企业成立研发机构,规范研发管理,研究制定激励规上工业企业研发专门举措,“一对一”指导企业做好研发投入填报等工作,推动全覆盖工作深入开展。 截至7月31日,全市规上工业企业444家,有研发活动的企业328家,有研发机构的企业233家,占比52.5%;有研发人员的企业278家,占比62.6%;有研发经费的企业328家,占比73.9%;有产学研合作的企业110家,占比24.8%;已全部实现“四有”的企业98家,占比22.1%。 全覆盖工作有序推进,离不开政策靶向发力、因地制宜。 实施“春笋”计划,完善“微成长、小升规、高变强”创新型企业梯次培育机制,加快形成以创新龙头企业和“瞪羚”企业为引领的创新型企业集群,支持创新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开展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应用。 组织阳光铸材、义翔铝业、优粮生物等特色优势创新主体,立足有色金属与新材料、食品加工制造等领域产业发展共性关键技术需求,集聚本市相关领域骨干企业创新资源,启动组建第一批企业创新联合体3家,进一步推动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强化各类创新创业孵化载体企业培育功能,帮助科技型小微企业加速成长、升规入库。截至7月31日,全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已公示入库133家,完成年度目标任务83.1%;推荐申报第一批国家高新技术企业65家(新认定38家,复审27家)。 全覆盖工作卓有成效,离不开金融赋能、要素保障。 组织企业与国家、省、市高校院所进行集中合作对接签约,针对企业需求,立足科研院所专业特色,实施双向选择,实现企业与学院同频共振和精准对接,通过产学研合作,为企业提供人才支撑。 引入社会服务机构精准辅导,提高企业研发费用归集统计填报质量,加强企业会计核算,做到账表“应建尽建”“应统尽统”。 义马市等部分县(市、区)设立专项经费,聘请社会第三方机构,通过“一对一”方式,上门指导、跟踪服务、管理台账,全程参与企业研发活动归集纳统服务工作,从技术上确保高质量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物力有穷期,惟创新者进;城市千帆竞,惟创新者胜。 我市将继续坚持谋发展首重创新、定目标对表创新、抓工作围绕创新、聚合力服务创新,深化创新驱动、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以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为引领,加大力度实施企业研发财政奖补政策,做好规上工业企业研发统计组织、辅导和服务,“手把手”“一对一”指导,及时解决企业研发难题,力争年底全市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实现全覆盖,加快推动资源型城市向创新型城市蝶变。 |
研发全覆盖 发展更出彩
本报记者 张静怡
来源: 发布日期:2022-09-08 打印

- 上一条:市疾控专家提醒:目前不能有厌战情绪和麻痹思想
- 下一条:良法善治 崤函平安更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