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引领—— 坚决扛起三农责任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建设农业强国,吹响中国要从农业大国转向农业强国的号角,并提出许多新定位、新格局、新思想,使人倍感振奋。”三门峡市委农办主任、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何耀武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特别是提到“和美乡村”,从“美丽”到“和美”,不仅要美丽还要和谐,这是一个新的重大提法。何耀武说,这些新定位、新格局、新思想,充分彰显党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摆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突出位置的战略考量;充分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对“三农”工作一直以来格外关心、始终牵挂和念兹在兹;充分表明党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以贯之抓落实的战略定力,进一步指明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体要求和前进方向。要深刻领会其精神内涵,深刻认识肩负的使命担当,以舍我其谁的使命感、不容错失的责任感和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全力以赴做好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把党的二十大部署的重大任务落细落小、落到实处。 确定总体思路——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建设特色农业强市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三门峡市农业农村局确定下一步工作总体思路: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为抓手,以建设特色农业强市为目标,坚持绿色发展、融合发展和高质量发展,全要素整合,全链条发力,全方位推进,持续推进农业增效、农村增美、农民增收,力争使乡村振兴工作走在全省前列,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具体为“守牢两个底线、着力七项工作”。 从12亿斤到15亿斤以上 ——守牢粮食安全底线 2022年我市246.3万亩粮食,预计总产量14.99亿斤,全面完成省定目标任务,这是第五个丰收年。其中,夏粮单产为历史上第二个高产年。粮食产量从12亿斤迈上14亿斤,实现连年丰收。下一步,压实责任,形成全市上下齐抓共管的格局,力争全年粮食产量稳定保持到15亿斤以上。 建设良田。以“长牙齿”硬措施,严格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等制度,守牢耕地保护红线;全力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到2025年累计建成100万亩高标准农田。 “藏粮于技”。加大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应用,到2025年力争粮食生产科技贡献率超过60%,优良品种覆盖率超过98%,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90%。 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聚焦“三有一持续”,积极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2022年前三季度,全市脱贫户家庭、监测对象家庭人均纯收入分别为13437.87元、9999.14元,同比增长23.55%、29.17%,形势总体向好。 下一步,夯实产业基础,发展壮大脱贫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大力发展以就业为导向的县域富民产业,推动产业帮扶由到户到人向促进区域产业提档升级转变。 落实惠农政策。坚决兑现强农惠农政策,稳定和加强农民种粮补贴,稳定农民收益。 健全带农机制。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带动辐射作用,提高家庭经营性收入,有效保障农民权益。 着力壮大特色产业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延安和河南安阳考察时指出,“发展苹果产业可谓天时地利人和,这是最好的、最适合的产业,大有前途。”深刻阐述产业富民要旨,为三门峡指明发展方向。 三门峡是黄土高原苹果种植最佳适生区,截至目前,全市果品面积250万亩,其中苹果150万亩,建设“黄金苹果带”39万亩,预计水果总产量26亿公斤左右,其中苹果产量20亿公斤左右,规模、产量均占全省第一位。药材栽培92.45万亩,其中连翘种植规模达到53.56万亩,规划和产量位居全国第一。食用菌种植4.5亿袋,位居全省第四……特色农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85%。 下一步,要调优结构,重点发展百里黄金苹果产业带,2025年达到50万亩,苹果产量稳定在20亿公斤以上。食用菌方面,推动林下种植向设施大棚种植、传统生产向环保生产、大路品种向名优品种转变,到2025年,香菇大棚达8.2万个,规模超5亿袋;核桃种植面积达到150万亩。突出发展以连翘、丹参、柴胡为主的道地药材,到2025年,药材种植面积发展到110万亩。烟草、蔬菜、畜牧等都有新目标。 着力加强农业项目建设 今年谋划68个项目,总投资717.1亿元,其中财政类项目47个,总投资7.8382亿元;中央预算及PPP等落地项目11个,完成投资35.072亿元。 下一步,要围绕中央、省支持农业农村发展的各项政策,积极谋划,大力培育豫西苹果、中药材和伏牛山香菇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构建国家、省、市、县四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体系;打造主业强、百业兴、宜居宜业的乡村产业发展高地。 着力推动绿色转型发展 近年来,我市坚持绿色引领,以绿色增效、节本增效、提质增效为目标,不断推动绿色转型发展。 2022年,“三夏”期间零火点,获得全省表彰;秸秆综合利用率以及农药、化肥利用率分别为93%、40.8%、41%。全市绿色食品103个;名特优新产品17个;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20个。 下一步,加快绿色食品认证,高效化循环利用,推动绿色技术应用是重点。 着力推进三产融合发展 多形式、多途径、多模式推动农业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进“三链同构”。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44家,销售总收入40.15亿元;全市有2个国家乡村旅游重点村、61个乡村旅游特色村,市级以上休闲观光园区7个,市级以上特色生态旅游示范镇23个,14个村被列入省级乡村康养旅游示范村创建名单;灵宝国家级数字乡村试点寺河苹果小镇,已完成物联网、智慧果园及苹果追溯系统等场景建设,吸引了京东、德邦等快递物流公司10余家入驻。 下一步,强化六链构建,建立果、菌、药、林、烟、牧6个特色产业链长制,完善特色产业发展谱系。 多业态发展,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发掘乡村新功能新价值,催生新产业新业态,实现“农业+”多业态发展。 增强乡村数字化发展能力,推动数字技术与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规范有序发展乡村共享经济。 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持续培育电商销售主体。培优经营主体,不断培优做强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 着力实施沿黄乡村振兴 高质量编制《三门峡市沿黄乡村振兴示范带专项规划》,按照“一带三区四组团”空间布局,着力建设沿黄乡村振兴示范带。目前,沿黄43个村庄已完成规划编制,13个正在编制;87.5%的沿黄乡村形成“一村一品”的产业格局;示范带已开工项目102个,总投资11.18亿元。 下一步,提高标准。重点打造湖滨区高庙乡大安村、陕州区大营镇城村、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大王镇后地村、灵宝市函谷关镇东寨村4个示范标杆,发挥以点带面、示范引领的重要作用。 挖掘特色。重点围绕文化、生态、人文、历史、地域等方面做文章,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示范村,带动沿黄乡村振兴示范带。示范引领,选取200个行政村为示范,重点突破、全面推动。 着力开展乡村建设行动 村庄规划有序编制,36个乡镇国土空间规划、325个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已完成,特别是沿黄16个乡镇56个村庄已实现应编尽编。实现所有行政村通硬化路和通班车;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2%;乡镇以上和农村热点区域5G网络全覆盖;累计建成县级电商产业园4个。行政村和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9.78%。农村村容村貌明显改善。在全省农村人居环境集中整治行动考核中稳居第一方阵,灵宝市、卢氏县、义马市先后被评为全省前20名农村人居环境先进县。“三五”创建的经验做法在农业农村部简报、新华社客户端、《农民日报》、《河南日报》等刊载。 下一步,要深入实施“184”行动。 编制一个规划。 实施农村道路畅通工程、农村防汛抗旱和供水保障工程、村清洁能源建设工程、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工程、数字乡村建设工程、村级综合服务设施提升工程、农房质量安全提升工程、农村人居环境集中整治提升工程等8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统筹推动教育服务、公共文化服务、医疗卫生服务、社会保障服务4项公共服务均等化。 着力深化农村综合改革 以改革聚合力、激活力,不断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土地制度等改革。义马、卢氏、湖滨、灵宝农村资产资源管理运营试点工作稳步推进。对1296个村级集体资产全面清查,已核实村组资产总额95.58亿元,集体土地1120.2万亩;已注册成立党组织领办合作社477个;59个涉及宅基地管理的乡镇基本建立“乡村规划建设委员会”。 下一步,深化土地制度改革。稳慎推进农村“三块地”改革,健全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以县级农村集体资产资源运营试点为载体,着力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壮大集体经济。 深化农村宅基地改革。探索完善村集体自主开发、农户自主开发、村户企入股合作开发、国有资本开发、转换土地性质开发等不同类型的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盘活利用模式。 |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近日,三门峡市农业农村局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确定下一步发展的总体思路和举措——
绘一幅特色农业强市新图景
本报记者 纪雨童
来源: 发布日期:2022-11-08 打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