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6日,在西安市一所大学完成本硕连读的23岁女大学生赵玉莹回到家乡灵宝,与位于灵宝市豫灵产业园的河南万贯实业有限责任公司签订了就业协议。她说:“家乡是生我养我的地方,这几年发展快、变化大,我的专业刚好对口,有用武之地。能在家门口就业,可以实现我回报桑梓、造福老家的心愿。” “筑得金丝巢,引得凤凰来。”近年来,我市聚焦建强省际区域中心城市目标,迎难而上,砥砺前行,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顶住了多重压力、抵御了多重风险、经受住了多重考验,办成了一批大事要事,全力实现资源型城市向创新型城市蝶变,为开启现代化三门峡建设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回眸 惟其艰难,方显勇毅。刚刚过去的2022年,是稳增长防风险任务极其繁重的一年。全市上下紧紧围绕迎接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这一主线,全面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重大要求,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各项工作扎实开展。 紧盯“三个重点”,稳住大盘有力有效。坚持“项目为王”扩投资。滚动实施四期“三个一批”活动,深入开展稳经济重要项目攻坚行动,530个省、市重点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690亿元,提前3个月完成全年计划,豫西煤炭储备基地、汇盛铜业等202个产业转型项目建成投产,为高质量发展夯实基础。狠抓“万人助万企”稳主体。全市1734名干部包联2708个企业、10436家小微企业,开展“四项对接”905次,主营收入超10亿元的企业达到30家,“四上”企业新增439家、突破1800家,增幅较去年提升30%,“专精特新”企业新增27家,达到50家,国家级“小巨人”企业新增4家,达到9家,高新技术企业新增41家,均创历史最好水平。 强化“三个保障”,市场主体活力迸发。创新保障提质。中原关键金属实验室、NPR实验室、高纯金属砷技术研究所三大院士工作站建成落地,市级以上研发平台达595个,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覆盖率超过85%,全社会研发投入预计超过2%,进入全省前列。金融保障提效。创新“科技贷”“人才贷”“专精特新贷”等金融服务模式,累计投放资金47.5亿元,为广大中小企业提供精准支持。三门峡农商银行成功挂牌开业,总资产146亿元,我市金融体系更加完善,1至11月全市金融机构贷款余额1067亿元,创历史新高。政策保障提速。顶格执行、直达快享国家、省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制定出台11个方面142项助企纾困政策,全年办理留抵退税31.3亿元,占全市税收的34%,落实效率全省领先;兑现“三大改造”等奖补资金1.13亿元,带动企业改造投入超150亿元,规上企业覆盖率达到98.4%。 把握“三个关键”,特殊之年提振信心。多点发力促消费。累计发放消费券1540万元,设立3000万元服务业专项资金,拉动消费近5亿元,助推文旅、物流、康养、餐饮、住宿等服务行业加快复苏。精准施策稳外贸。持续做好铜精矿、铝矿石进口业务,顺利开展铜产品加工贸易,1至11月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215.6亿元,规模居全省第5位。千方百计保就业。扎实推进“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职业技能培训11万人次,新增城镇就业3.58万人,超额完成年度目标。 守牢“三条防线”,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常态化抓好疫情防控,面对周边疫情“四面围城”严峻态势,始终按照外防输入10个“早起来”,内防隐匿10个“快起来”,以早为先、以快制快、以准求胜,高效快速处置输入性疫情,守住了“零外溢”底线,为经济社会稳定发展保驾护航。严格做好安全生产工作,全面落实国务院安全生产“十五条硬措施”,未发生较大及以上安全事故。 城市发展日新月异 ![]() 中原黄金冶炼厂 ![]() 如诗如画小秦岭 ![]() 天鹅蹁跹 ![]() 中原关键金属实验室 ![]() 高效农业 ![]() 交通枢纽逐步形成 ![]() 庙底沟考古遗址公园 ![]() 老旧小区改造提升 ![]() 公共服务日趋完善 ![]() “天然氧吧”城市 创新 创新者进,创新者强,创新者胜。12月26日,2022关键金属高层学术论坛在我市开幕,“关键金属高层学术论坛”永久会址在三门峡揭牌,三门峡关键金属产业“福地”“乐土”地位进一步彰显。 近年来,三门峡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走出了一条资源型城市向创新型城市蝶变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全市主要经济指标连续保持全省第一方阵。特别是中原关键金属实验室实验基地落户以来,以关键金属为标志的战略资源保障作用进一步强化,关键金属产业对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着重要的支撑带动作用。 突出创新引领,增强“第一动力”。我市以一号工程推进“创新驱动、科教兴市、人才强市”这个首位战略,把科技创新作为重要战略支撑,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从2016年的0.62%增加到2021年的1.92%,高科技企业数量、研发平台数量实现倍增,展现出良好发展前景。 坚持稳中求进,综合实力大幅跃升。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经济实力实现连年跃升,全市生产总值有望突破1700亿元,增速跨入全省“第一梯队”,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大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从100亿元增加到142亿元,进出口总额从75.6亿元增加到271亿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8343元增加到26908元,产值超百亿元的龙头企业从3家增加到7家,市场主体突破21万户,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坚持“三业”发力,产业转型加速蝶变。传统产业焕发新生,中原黄金冶炼厂成为亚洲单体产值最大的黄金生产企业;国投金城冶金投产仅3年产值突破120亿元,黄金综合回收利用技术国际领先;宝武铝业成为国内最大的高、精、尖铝板带生产企业;开祥化工生产的1,4-丁二醇产品不仅打破国外垄断,还远销欧盟。新兴产业加速突破,华鑫铜箔生产的6微米铜箔产品填补国内空白,宝鑫电子年电解铜箔产能达到4万吨,单体规模位居全国第一、全球第三,我市高端铜箔产量占全国市场的29%,行业领先地位更加巩固。未来产业超前布局,宝武清能、易事特储能等项目投产运行,全市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突破300万千瓦,源网荷储一体化绿色能源基地初具规模。 绿色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今年,小秦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案例获得全国优秀案例,并在刚刚结束的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COP15)第二阶段会议上进行了展播。从生态修复到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开发,小秦岭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走出了新路径。 12月21日,走进渑池县先进制造业开发区可以看到,东方希望(三门峡)铝业有限公司生产氧化铝产生的大量赤泥,经过立盘过滤、配料、湿磨、调配、赤泥分离洗涤等多道工序,最终变为氢氧化钠、氧化铝等工业原料。该公司有关负责人王风军介绍,这是赤泥综合利用一期项目,每年可消纳利用40万吨赤泥,回收8万吨氧化铝、3万吨氢氧化钠,这项工艺破解了多年来赤泥大规模利用的难题。下一步,该公司还要上马80万吨赤泥综合利用二期项目。 坚持绿色发展,生态底色更加亮丽。 三门峡深入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坚持“十百千万亿”工程联动、山水林田湖草沙项目并举,18条黄河一级支流实现“清水入黄”,240公里沿黄复合型生态廊道功能凸显,千里城市绿廊生机盎然,10万亩治理矿山复绿增彩,30亿吨库区泥沙综合利用探索新路径,小秦岭治理经验被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COP15)第二阶段会议确定为矿山生态修复典型案例,白天鹅栖息地由4处增加到9处,每年有1.6万余只白天鹅来我市栖息越冬,成功创建黄河流域唯一全域“天然氧吧”城市,三门峡市天鹅湖旅游度假区入选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昔日全国十大污染城市蝶变为全省森林覆盖率第一、断面水质全部达标、空气质量3项指标稳居全省前列的“魅力天鹅城”。 协调 统筹兼顾,协调发展。近日,在湖滨区磁钟乡寺庄村,村民们在修建好的村中心文化广场上观看了一场充满激情的篮球赛。广场上,运动员精彩比赛,观众助威喝彩。 球赛结束后,村里的益贫岗工作人员李小燕很快将广场上的卫生打扫干净。“这几年,我们村变化很大,铺了地下管网,路都修到了家门口,环境干净整洁。还有这文化广场,有大舞台能看文艺节目,还有篮球场能锻炼身体。”李小燕话语里透着高兴和自豪。 坚持“项目为王”,工程化、项目化实施“三个一批”,提升项目落地质效。坚持中心带动,城市能级明显提升。国道310南移工程建成通车,呼北高速、渑垣高速连通南北,运三高速黄河大桥连接线全线贯通,渑淅高速、国道209王官黄河大桥等项目进展顺利,浩吉、陇海两大国家级干线铁路实现互联互通,“八纵八横”大交通体系加速形成,三门峡区域枢纽地位更加巩固。北环路、经一路拓宽工程顺利完工,东环路、苍龙路、崤函大道等项目加快实施。改造旧城11.1平方公里、新建成商务中心区10余平方公里,惠及群众14.2万人,城市框架拉大60平方公里,“护佑生命、拆违治乱”专项行动取得突出成果。 明确主攻方向,凸显“内生特点”。深入实施优势再造战略和弯道超车战略,以新材料和装备制造为主攻方向抓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协同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新兴产业重点培育、未来产业谋篇布局,打造全国重要的金属新材料产业基地,努力进入新发展格局关键环、中高端。深入实施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健全完善中心城区“起高峰”、县域经济“成高原”的考核指标和发展规划,做强市级龙头、做大县域经济。 坚持克难攻坚,乡村振兴全面起势。特色集群初具规模,苹果种植面积、产量均居全省第一;食用菌产量居全省第四;连翘种植面积、产量均居全国第一;特色农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超过85%。依托复合型沿黄生态廊道,打造沿黄乡村振兴示范带,16个村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14个村被列入省级乡村康养旅游示范村创建名单,在2022年人居环境集中整治检查中位列全省第一。 开放 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项目落地‘一手交地,一手交证’,这项改革举措真便捷。”近日,三门峡市经开建设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拿着红本本高兴地说。这标志着我市首例“交地即交证”项目落地。 为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强化项目建设要素保障,12月7日,三门峡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与三门峡市经开建设开发有限公司举行了“交地即交证”颁证仪式,现场向三门峡市产业园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用地颁发了不动产权证书,有力推动了省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项目落地兑现,进一步优化自然资源和规划领域营商环境,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深化改革开放,走好“必由之路”。结合创新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能力作风建设年”活动,全面优化科技、商务、工信等领域机构设置,加快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深化“放管服效”改革,加力打造“六最”营商环境。按照“三化三制”〔一个开发区(产业集聚区)、一套完善的水电路网气基础设施、一个创新基地、一个展示平台、一支专业化队伍〕要求,深化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建强主战场、主平台、主阵地。强化各级各部门改革创新思维,深化制度型开放,加力打造开放高地。 坚持改革开放,发展活力充分迸发。“放管服效”改革持续深化,新型智慧城市“互联网+政务服务”走在全省前列。商事制度改革受到国务院表彰,公共资源交易远程异地评标工作经验在全国推广。重组整合成立市投资集团,获得AA+资质,年融资能力超300亿元,进入“全国投资企业百强”。组建贯通市、县、乡、村四级的金融服务中心,入驻企业2.1万家,覆盖85%以上的中小微企业,被评为“河南省经济体制改革十大案例”。开发区改革大头落地,8个省级开发区整合挂牌。国家级铜加工贸易平台扩能提质,三门峡自贸联动区有望全省第一批获批,内陆开放高地呼之欲出。 共享 共建共治共享,群众安居乐业。 “没改造之前,我们小区是坑洼不平的石子路,只要一下雨就到处是水坑,走着很不方便。现在好了,家属院房前屋后全部实现硬化、亮化,东面废弃的部分厂区也改造成了休闲广场,安装了健身器材,一到晚上整个家属院里的灯就全亮了,我们锻炼身体比以前方便多了。”12月19日,在渑池县化肥厂家属院,在此锻炼的大爷大妈们满意地说。 强化共享发展,实现“根本目的”。统筹抓好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突出抓好疫情防控、安全生产、社会稳定,坚决守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生命财产安全。深入推进“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加快完善养老服务体系,系统提升“三孩”保障水平,推动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坚持人民至上,民生福祉持续增进。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稳定在70%以上,125项省市重点民生实事全部完成,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实现制度和人群全覆盖。“互联网+医疗”便民服务扎实推进,市、县、乡、村养老机构设施全部达标。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实现全覆盖,新增义务教育学位5.9万个,投资63亿元的职教园区入驻5万人,“一本四专”高等职教体系初步形成。高标准举办仰韶文化发现暨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纪念大会,习近平总书记向大会发来贺信;仰韶村遗址、庙底沟遗址、虢国墓地遗址入选全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早期中国”“华夏之花”“黄河文化重要展现地”的影响力日益增强。 展望 回眸来路,一路风景一路歌;展望前程,奋楫扬帆再出发。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我市发展所具有的政策机遇依然存在、基础优势更加稳固、发展态势持续向好、重点项目支撑有力。新的一年,全市上下将坚持敢打敢拼的魄力、勇于争先的劲头、真抓实干的作风,奋力开创新局面、展现新作为、实现新突破。 围绕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全市将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全力稳住经济大盘。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推动经济实现质的稳步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全力以赴做大经济总量、提升综合实力。 全力提升创新能力。围绕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目标,持续打好“抓主体、强支撑、引人才、建平台、双倍增、全覆盖”组合拳,以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 全力加快产业转型。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为目标,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加快构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全力建设精品城市。坚持规划引领、区域融合、片区突破、体系支撑、功能完善和绿色生态,充分发挥片区的功能性、支撑性,形成中心辐射、两翼赋能、五区发力、同步转型的发展新格局。 全力推动乡村振兴。充分利用我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独特的地理、人文、产业等优势,坚持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发展、城乡统筹理念实施乡村建设,聚焦规划引领、示范带动、产业支撑、生态为要、治理为重、乡愁为魂、富裕为本,全力推动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奋力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 全力深化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倾力守护绿水青山,坚决保障黄河安澜,持续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真正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全力改善社会民生。坚持民之所望为施政所向,统筹财力继续办好重点民生实事,让发展更有温度、幸福更有质感。 全力防范重大风险。强化系统思维、底线思维,补短板、强弱项,夯实基层基础,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新的一年,全市人民将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加快建强省际区域中心城市,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三门峡而不懈奋斗。 本版图片均由本报记者杜杰摄 |
回眸崤函蝶变 砥砺再启新程
本报记者 何东升
来源: 发布日期:2022-12-30 打印

- 上一条:市政协七届四十五次主席会议召开
- 下一条:青龙涧河特色文化商业 街区二期上阳游园开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