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11日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本地 > 正文

龙乡“星火”璀璨 点亮乡村振兴路

本报记者 柴锦玉 白叶楠
来源: 发布日期:2023-10-12   打印

  乡村要振兴,人才是重点,干部是关键。

  在基层一线历练是提升年轻干部实际能力的坚实阶梯。

  去年以来,灵宝市五亩乡党委在机关年轻干部中创新开展“星火”培养计划,以鲜明导向激励和引导年轻干部到乡村振兴主战场、基层治理最难处、项目建设第一线“扛重活、吃苦头”,在急难险重任务中锤炼过硬本领,在乡村振兴大舞台上建功立业。

  “年轻干部不缺学历,但缺阅历,只有在服务项目、帮助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最前沿不断磨炼,才能健康成长。”灵宝市委常委、副市长、五亩乡党委书记张倩表示,开展“星火”培养计划旨在改变年轻干部锻炼平台缺乏、实战机会不多的现状,以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为契机,促进年轻干部工作能力和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发展双提升,实现干部长才干、群众得实惠、乡村增活力。

  该乡在机关筛选37岁以下年轻干部17名,结合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示范点和党建示范村打造,认领17个党建重点项目,建立推进台账,周汇报、月调度、季分析,在具体问题上再聚焦、再着力,全力以赴推动项目建设提速提质提效。

  盘龙村是这一行动的受益者。以机关年轻干部认领党建重点项目为牵引,该村通过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模式,发挥“亲水近林”优势,巧打乡村旅游特色牌,规划建设生态游园,撬动“周末假日经济”。这个夏季,连续4期的盘龙村“快乐星期天”文艺演出活动寓教于乐,既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又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观游玩,成为暑期“最热”的“网红打卡地”。

  乡村美、产业兴、百姓富成为盘龙村的真实写照,也是五亩乡“党建兴乡、绿色发展”的美丽见证。

  在南村村,28座标准化温室种植大棚拔地而起,蔬菜搭配羊肚菌套种,不仅增收还养地,“菌瓜轮作”引领村级集体经济“大发展”,项目预计年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21万元,带动30余名群众在家门口就业,人均年增收8万元以上。

  重点项目落地生根,满满的成就感与收获感充斥在领办干部张媛媛的心间,她向往地说:“‘星火’淬炼,向下扎根、向阳生长,共同奔赴乡村振兴的星辰大海。”

  拼在前,干在先,落在实。截至目前,17个项目进展良好。

  其中,桂花村酸枣种植基地、南村村蔬菜大棚种植基地、马河村连翘种植基地、坡头村林下经济示范基地、盘龙村游园等项目发展态势强劲,已形成强大辐射带动效应,各村集体经济收入较去年均实现大幅增长,平均增速达到16%。

  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支部强不强,全靠领头羊。

  从上到下,基层锻炼;从下到上,精准培训,五亩乡双向发力激发干部队伍活力。

  该乡从各村“两委”干部42岁以下人员中确定后备力量30人,6人一班,每3个月为一期,开展村“两委”年轻干部进机关轮训,深入乡党政综合办、党建办、乡村振兴办、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领导小组等中心部门实践锤炼,进一步找准基层工作的着力点、困难点、创新点、突破点,凝心聚魂提升工作能力,强筋壮骨增强发展动力。

  目前,全乡已开展5期轮训,为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和发展水平奠定了坚实基础。

  让人才涌流,既要内培“栋梁”,也要外引“凤凰”。

  返乡大学生是乡村振兴的首选。五亩乡主动“解锁”岗位,号召大学生进机关、基层实习,为人才回流铺就“返乡路”。该乡连续开展返乡大学生政务实践活动2期,召开“返乡大学生座谈会”3次,覆盖返乡大学生100余人,选聘11人,积极引导大学生留乡工作创业,汇聚乡村振兴的青春力量。

  基层有力量,振兴有作为。两年来,五亩乡党建引领持续增效,项目建设强劲有力,生态产业亮点纷呈,现代农业蓬勃发展,人居环境全域提升,美丽乡村建设出新出彩,绘就出一幅幅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乡村振兴新画卷。

  9月新学期刚开学,在灵宝市第一高级中学就读的周佳怡已经开始想家了,想念爷爷奶奶的同时,更挂念她新改造好的书房,现代时尚、温馨舒适,是她梦想中的样子,也是她心灵的家。

  “一老”连着“夕阳”,“一少”向着“朝阳”。五亩乡把留守儿童、孤寡老人作为人居环境改善关注的重点,全面实施“百户农家人居环境”提升计划,每月确定一个符合条件的农户开展“点亮行动”。目前,全乡已有23户群众受益,点亮了一个个家庭的希望之灯。

  收敛小心思,周佳怡继续埋头学习。窗外,阳光正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