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01日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本地 > 正文

环志,为大天鹅戴上“身份证”

本报记者 王梦
来源: 发布日期:2023-10-16   打印

  牵挂着白天鹅的朋友们或许知道:

  每年10月中下旬,白天鹅飞越高山、河谷、沙漠、戈壁,从西伯利亚远道而来。

  它们多选择夜间迁徙,平均飞行时速为每小时60公里,最高时速可达每小时100公里。

  它们中有连续14年到三门峡“赴约”的老朋友,也有初次来访的新朋友。

  最近,它们陆续抵达国内,不日将与山水相依的生态之城三门峡深情相拥。

  但大家可能不知道,这些宝贵而有趣的信息来自大天鹅环志。

  环志,就是将野生鸟类安全捕捉后,套上标有唯一编码的脚环、颈环、翅环、翅旗等标志物后再放归野外,以搜集研究鸟类的迁徙、繁殖等信息,广义的环志也包括卫星跟踪等手段。从2014年2月开始,我市每年不间断开展大天鹅环志工作,至今已为550多只大天鹅佩戴颈环,其中有300多只大天鹅同时佩戴卫星跟踪器。

  “每只环志大天鹅都会戴上一个蓝底白字的颈环,这就相当于大天鹅的‘身份证’,其编号标识具有唯一性、排他性。”全国鸟类环志中心三门峡天鹅湖鸟类环志站站长高如意自豪地说,目前编号由字母ABCDEFG打头的颈环,几乎都是由该站制作。

  看似简易的颈环,制作和佩戴需要多项流程。佩戴前,要先对塑料板进行反复测试,确保其不会掉色,再将塑料板定制成环状。佩戴时,必须严格按照规范操作,仔细调整颈环至合适的松紧度,以确保天鹅觅食自由和安全。最后,将特殊胶加热后粘连牢固,颈环即佩戴完成。

  而卫星跟踪器的选用和佩戴也十分讲究。“我们选用的卫星跟踪器目前主要为背负式,重量为22克至30克,仅占大天鹅平均体重的0.2%至0.3%。”高如意介绍,固定卫星追踪器的绳子也是经过特殊挑选的,刚开始使用时不会轻易断裂,经过约2年的风吹雨淋,绳子自然风化,卫星跟踪器将自动脱离,几乎不会对大天鹅的飞行、栖息生活等造成影响。

  同时,佩戴时最大限度缩短操作时间,避免大天鹅出现过多应激反应而受到伤害。

  诚然,环志是一项严肃严谨的工作,操作人员都必须有强大的责任心,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才能保证大天鹅的安全和数据信息的可靠。而用翔实可靠的数据说话,正是大天鹅环志工作的重要意义之一。

  多年来,三门峡坚持为大天鹅环志,利用卫星跟踪技术,积累了30余万条卫星数据,使得三门峡白天鹅的迁徙之路逐渐清晰。也是因为一直秉持着这份热忱与专业,2018年,在全国鸟类环志中心张国钢研究团队支持下,三门峡天鹅湖鸟类环志站成立,这是我国第一个针对大天鹅这一物种成立的站所。直到现在,全国鸟类环志中心三门峡天鹅湖鸟类环志站依然是全国少有的针对大天鹅环志的站所,其环志经验先后被推广至新疆、甘肃等地。

  环志,不仅标记着白天鹅的身份,也记录着白天鹅与三门峡的动人故事。

  2017年,受困异乡的“三门峡籍”天鹅宝宝A55,经过三门峡和包头两地跨越千里的救助,安然回到了阔别547天的出生地。

  2020年,三门峡市野生动物救助站一行从三门峡市区赶往山西省汾西县,往返600余公里营救“三门峡籍”受伤白天鹅C76安全回家。

  今年9月9日,三门峡市首次尝试为今年在本地出生的3只幼天鹅佩戴颈环式信号追踪器。近日,全国鸟类环志中心三门峡天鹅湖鸟类环志站也已向国家林业部门报备,为下一批大天鹅环志工作做好准备。或许,在下一个春日暖阳中,3只幼天鹅便和新加入环志队伍的天鹅们一起,带着三门峡人民的牵挂开始新的旅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