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河,从青藏高原出发,越过黄土高原,穿过晋陕大峡谷,一路向南,在豫晋陕交界处转了一个大弯,向东流去。来到这个古城身旁,它放慢了脚步,缓缓地绕了个半圆,把这个城市抱在怀里,像母亲一样,给儿女们留下了无尽的亲情和温馨。 这个城市叫三门峡,是古陕州所在。黄河转弯处,有两条支流注入,一条叫青龙涧河,一条叫苍龙涧河。这两条“龙河”,尾巴摆在远远的崤山里,龙头伸到黄河边,画出了一幅双龙戏水图。 三河相交处,留下了一片大大的湿地。这块湿地,东邻华北平原,西接黄土高原,北隔黄河可见中条山峰峦叠嶂,南望崤山群峰耸立,是豫晋陕三省的交界地。湿地主要包括三门峡库区湿地和小浪底水库湿地。在这里,河流与滩涂相接,台地与高原相连,是典型的内陆河流湿地和水域生态系统,自然资源独特,生态景观丰富。 这片两万多公顷的湿地演绎着百万年的风雨变幻,展示着千姿百态的别样风韵,美丽的生态天使白天鹅演奏出一曲曲生命的歌,更有说不尽的古老文化。 湿地的故事从北岸距今约200万年前的西侯度文化遗址开始。考古学家告诉我们,西侯度文化时期,这里有草原、沼泽、湖泊、山地、平原和峡谷。草原与森林共生,平原与湖泊相依,沼泽和黄土依偎。鸵鸟、长鼻三趾马、披毛犀等各种草原动物与李氏猪、中国野牛、剑齿象等各种森林动物出没,植被丰富,草木繁盛,四季分明。考古学家称这种环境为“草原湿地环境”。 湿地中心有两个湖,一大一小,也是两条“龙河”的头,皆因河而名。大的叫青龙湖,小的叫苍龙湖。每年,从初冬开始,这两个湖里有一万多只白天鹅在这里栖息越冬。三门峡人就把它们叫作“天鹅湖”。 天鹅湖与黄河之间的夹角是一块三角形的台地,台地后边有庙底沟遗址,以此命名的庙底沟文化,距今6000年左右。考古证明,这个时期,气温升高,气候变暖,促进了我国农耕文明的成熟。那时,先民们已经开始耕种以粟、黍、稻等为主的各种粮食作物,开始饲养以猪、狗、牛为主的牲畜,开始培育桃、杏、梨、柿、枣等各种水果,并且已经学会种植芥菜、白菜等各种蔬菜。粮、肉、果、蔬养育了庙底沟人,也孕育了辉煌灿烂的庙底沟文化。从出土的生产工具看,不仅有各种用于农业的石斧、石铲、石镰等,也有用于渔猎的网坠、鱼钩等。出土彩陶上描绘的花瓣纹、鱼纹、鸟纹证明这里曾经是一派万物竞生、鲜花盛开、水陆共生的生态美景。先民们砺石泥陶,农耕渔猎,点亮了中华文明的第一缕曙光。 庙底沟遗址的前方有迎祥阁。传说,是当年汉文帝在此拜谒河上公的地方。河上公,西汉隐士,汉文帝时结草为庵于河之滨,是中国第一个解释《道德经》的“仙人”。历史上《道德经》注者如云,其中影响最大、流传最广、最古老的是由河上公作注的《道德真经注》(又名《河上公章句》)。传说,当年汉文帝为了寻求治国之道,听说这里的河上公独释《道德经》,对经国济世有独到见解,于是慕名而来,向他求教治国之道。河上公以《道德经》之义,给汉文帝讲述了一番治国经世之道。汉文帝如拨云见天,佩服得五体投地,称河上公真乃“仙人”矣! 迎祥阁下有两座小土山,一座叫周公岛,一座叫召公岛,是西周初年周召分陕而治的旧址。西周成王时期,因成王年幼,他的两个叔叔便以陕州为界,分而治之,辅佐成王。周公治东方,以洛阳为中心;召公治西方,以长安为中心。周召二公,兄弟同心,分陕而治,使得这时的西周度过了动乱时期,也为周成王的江山稳定奠定了基础。这里还留下了一块我国至今发现最早的分界石,今天的“陕西”也由此而得名。据说当年召公在这里微服私访,体恤民情,为了不扰百姓,在一棵甘棠树下办公休息。百姓为纪念召公而咏吟的《诗经·召南·甘棠》流传至今:“蔽芾甘棠,勿剪勿败,召伯所憩。”这里,还有一座召公祠,也是为纪念召公而建,现名甘棠苑,内有甘棠树,虽已不是当年那棵,但一树三千年,记下的是召公廉政的美德。 天鹅湖的旁边,有一座古城遗址,为汉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所建,是汉武帝实行郡县制时建置的古县遗址。古城西、北有黄河,东、南有双龙河,北望中条,南看崤山,清水环城,青山怀抱,是真正的“四面环山三面水,半城烟树半城田”。后来因兴建三门峡黄河水利工程,城墙被拆,城池仍在。废弃后的古城被建成一座城市公园。如今,古城遗址上,古树参天,绿茵如毯,鸟飞花开,成了三门峡市民休憩游乐的天堂。遗址上留下了汉代的夯土城墙、唐代上官仪与上官婉儿家族居住的上官巷、唐代建的宝轮寺塔、明代石牌坊和城门遗迹等,比比如旧,俯仰可见,记载着这座古城的历史,也生长着城市呼吸吐纳的新鲜空气。 沧海桑田,斗转星移,伴随着万里黄河第一坝的兴建,在“望三门,三门开”的吟诵声中,从“黄河之水天上来”到“黄河之水手中来”的凯歌声中,三门峡成了一座新兴的工业城市。而步入新时代后,追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步伐,伴随着工业的转型升级,三门峡开始了从资源型工业城市向文化生态型城市的转变,黄河三门峡湿地也迎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黄河三门峡水库从单一的蓄水,变成了可以调控排沙的蓄清排浑,每到蓄水季节,这里碧波荡漾,船行柳梢,恰似北方的江南;庙底沟遗址上建起了考古遗址公园,种植了各种植物,6000多年前的文化废墟上,一派生机;迎祥阁周围变成了牡丹苑,每逢春日各色牡丹姹紫嫣红,竞相斗艳;陕州古城里树木参天,绿荫遮日,一个个古文化遗迹修旧如初,焕发着青春;天鹅湖畔天蓝水清,以白天鹅为主的各种鸟类,成了这个城市冬日里一道亮丽的风景。正像一位诗人吟诵的那样:“平湖一派舞翩跹,溢墨流霜分外妍。翅动周天寒彻透,波开四野静回旋。” 1400多年前,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说:“天下之多者水也,浮天载地,高下无所不至,万物无所不润。”呼吸天地之灵气,阅读千年之华卷,在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旁边,有这样一块湿地,是黄河之幸,更是黄河儿女之福。 面对美丽的三门峡,诗人舒婷赞叹道:“白天鹅落脚的地方,是我们心中光明的河。”相信黄河三门峡、美丽天鹅城的未来篇章将更加辉煌,正如诗人郭小川向往的那样:“古代文明的发源地啊,中华民族的摇篮,于今换上新装,朝向社会主义的新市面……” ( 编辑:tln ) |
白天鹅落脚的地方是我们心中光明的河
□侯俊杰
来源: 发布日期:2024-11-27 打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