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18日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区域 > 正文

“河事”知多少①丨从“水瓶颈”到“水引擎”:黄河流域生态优先驱动产业跃迁

来源: 发布日期:2025-09-17   打印

  编者按: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六年来,从“共同抓好大保护”的嘱托到“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愿景,黄河流域正书写着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时代答卷。今天起,大河网学术中原联合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地域研究与开发》期刊,推出特别策划《“河事”知多少》,“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聚焦黄河历史、黄河文化、黄河水利、高质量发展等关键词,向专家约稿,展示绿色发展理念在河南的落地执行,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擘画了黄河保护发展的宏伟蓝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不仅是一项国家重大战略,更是一幅关乎亿万人民福祉的生动图景。六载春秋,沿黄九省区以生态保护为笔,以高质量发展为墨,共同探索出一条兼顾生态与发展的革新之路,这条孕育中华文明的“母亲河”,正以创新姿态开辟一条高质量发展新航道。

  一、从“制约因素”到“核心赋能”:生态保护重塑产业发展逻辑

  曾经,黄河流域的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似乎处于天平的两端。高耗水、高耗能、高污染企业沿河布局,农业生产大水漫灌普遍存在,水资源开发利用率高达80%,远超40%的生态警戒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这一理念彻底改变了黄河流域产业发展的根本逻辑。六年来,生态保护不再是划设红线、限制发展的“制约因素”,而是成为驱动产业升级、重塑经济逻辑的“核心赋能”。流域内各地摒弃高耗水、高耗能、高污染的传统增长模式,转向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模式新路径,这种转变并非被动适应约束,而是主动以生态价值赋能的产业创新。宁夏淘汰落后产能,对传统企业进行绿色化改造,单位GDP能耗下降15%;内蒙古鄂尔多斯煤矿矿区,采煤沉陷区变身光伏基地,实现“采煤不见煤、产煤不烧煤”;青海湟水河畔,曾经的老工业区变身生态文旅走廊,游客量年均增长30%以上。从“制约”到“赋能”的转变,核心在于重构了生态与产业的关系:生态保护不再是产业发展的外部成本,而是内生于经济增长质量提升的核心资产。黄河流域的实践揭示,唯有将生态保护深度嵌入产业发展的逻辑,才能实现发展与保护的协同共赢。这条赋能之路,正是中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也为全球流域治理提供了深刻启示。

  二、从“以水定城”到“以水定产”:水资源刚性约束倒逼产业革命

  “有多少汤泡多少馍”,总书记用生动比喻强调了水资源的最大刚性约束。黄河流域水资源总量仅占全国的2%,却承载着12%的人口、13%的粮食产量和14%的GDP。传统粗放增长模式视水资源为可无限榨取的馈赠,致使黄河流域陷入“水瓶颈”与发展焦虑的恶性循环。高耗水农业遍地开花,重化工业沿河密布,部分支流“有水皆污,有河皆干”,水资源成为黄河流域发展的最大短板之一。六年来,“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原则彻底重构了沿黄地区的产业选择,也标志着黄河流域发展逻辑的深刻转变——从被动适应到主动约束,从规模扩张到质量跃升。沿黄各省区正以水为尺,重塑经济地理与产业版图,水资源刚性约束非但不是发展的枷锁,反而成为倒逼产业革新、催生创新浪潮的引擎。宁夏严控高耗水作物面积,大力发展滴灌、喷灌等节水农业,并探索“农业-光伏”互补模式;内蒙古鄂尔多斯推动煤化工产业绿色低碳转型,突破节水技术;河南、山东依托国家战略,在沿黄地区布局大数据、新能源等低水耗高新产业。政府通过水权交易、差别化水价等市场杠杆,清晰传递“用水成本”信号,引导资本与劳动力从“水密集型”产业转向“水高效型”领域。从“以水定城”到“以水定产”正是黄河流域对全球生态危机时代的发展之问作出的中国回答。

  三、从“要素驱动”到“创新驱动”:传统产业转型与新兴产业崛起

  黄河流域曾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化工、原材料生产基地,存在产业层次偏低、核心竞争力不足、同质化竞争严重等严峻问题。从“要素驱动”到“创新驱动”,不仅是一场发展方式的变革,更是黄河流域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沿黄各省区加速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工业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对传统制造业、能源、农业进行全方位改造。山东推动高端化工、高端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智能化升级;河南依托数字技术重塑农业产业链,提升附加值。这些实践表明,科技创新能够重塑传统产业的生产方式与价值创造模式,使其在新时代焕发强大竞争力。与此同时,大力培育和壮大新兴产业,是构建黄河流域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战略方向。围绕绿色低碳、数字经济、生物医药、新材料等前沿领域,沿黄地区积极布局未来产业。甘肃、宁夏等地聚焦新能源产业,借助风光资源优势打造“绿色硅谷”;西安、郑州等中心城市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吸引创新要素集聚。这些新兴产业以知识、技术、人才为核心要素,具有创新活跃、技术密集、附加值高等特征,正在成为引领流域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极。从“要素驱动”到“创新驱动”,黄河流域既保持产业根基,又跃迁至价值链高端的奋进之路,塑造了更具韧性的现代经济生态,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谱写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四、从“行政区经济”到“流域经济”:突破区划界限与共建共享

  黄河流域横跨九省区,上下游、左右岸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曾长期陷入“各自为政”的困境:上游侧重生态保护与局部发展,中游谋求能源与农业增长,下游追求高速经济扩张,缺乏有效协同。流域作为一个完整的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生态系统,唯有打破行政区划的壁垒,方能回应其内在的整体性要求,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最大创新之一就是突破了行政区划界限,首次将流域作为完整的经济单元进行统筹规划。六年来,沿黄各地积极探索区域协同发展机制,打破行政壁垒,实现优势互补。豫鲁两省签订的《黄河流域(豫鲁段)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开创了跨省生态补偿先例;沿黄各省区共同打造“黄河科创大走廊”,整合西安、郑州、济南等地的科技资源,推动创新要素自由流动;上游筑牢“中华水塔”,中游依托能源优势探索绿色低碳转型,下游扩大开放能级,形成优势互补、协同互进的流域产业生态圈,这种区域协同发展模式,改变了以往碎片化发展方式,形成了流域整体发展合力。从“行政区经济”到“流域经济”的转型,是一场发展观与治理观的深刻革命,不仅是对地理规律的回归,更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实践。以流域为单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黄河必将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也为中国乃至世界的流域可持续发展书写崭新的“黄河方案”。

  五、文化+生态:文旅融合新路径激活流域发展新动能

  黄河,既是奔流不息的生态脉络,更是璀璨夺目的文明摇篮。从河湟文化到齐鲁文明,从彩陶青铜到诗词歌赋,黄河文化层叠厚重、绵延不绝;同时,流域内高山、草原、湿地、峡谷交错分布,生态系统多样且敏感。然而,过去发展中存在的生态破坏与文化割裂问题,也警示我们必须走一条保护与开发并重的新路。将文化和生态视为共生共荣的有机整体,通过文旅融合激活流域内在活力,是实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必然选择。六年来,文旅融合成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点。在山东,黄河口生态旅游区将壮阔的湿地景观与古老的黄河农耕文明、移民文化巧妙融合,让游客在观赏“黄蓝交汇”奇观的同时,感受人文历史的脉动。河南通过打造“黄河文化带”,将沿黄生态廊道建设、文化遗产保护修复与乡村旅游发展一体推进。甘肃、山西等地的特色小镇与民宿,深度挖掘地域文化,坚持低碳环保理念,为游客提供沉浸式体验,让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2019年至2024年,黄河流域文旅项目投资超过2000亿元,A级以上旅游景区增加到2000余家,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超过12%,高于GDP增速4~5个百分点。“文化+生态”的文旅融合,不仅创造着可观的经济效益,更重塑了人与自然、遗产与未来的和谐关系,为黄河流域发展注入新动能。

  结语:高质量发展的黄河智慧

  六年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从生态核心赋能到以水科学定产,从创新要素驱动到文旅融合发展,再到流域经济共享,黄河流域正在探索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路径。展望未来,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但六年来的实践已经奠定了坚实基础,积累了宝贵经验。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母亲河”必将焕发新的生机活力,为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支撑。

  (作者:陈肖飞,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 编辑:tl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