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13日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本地 > 正文

热血春秋 光辉历程

来源:三门峡日报 发布日期:2016-08-12   打印

  杨育华,1926年出生于卢氏县横涧乡七寸街村。1941年高小毕业后,考入卢氏莘原初中。在校期间,他积极投身抗日救亡宣传活动。1944年,考入从洛阳迁到卢氏涧北村的省立洛阳师范学校。同年冬,在洛阳师范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6年冬,杨育华被中共卢嵩县委分配到县财粮科工作。不久,被任命为横涧区副区长。杨育华到任后,利用人地两熟的有利条件,经常化装为小商贩到县城附近侦察敌情,并筹集粮款,支援部队。

  1947年9月10日,卢氏县城第一次解放,杨育华积极发动群众剿灭残匪,并组织农会,建立基层政权。

  1947年11月2日,国民党胡宗南部65师进犯卢氏,横涧匪首郭焕亭带人将横涧区政府暂驻地团团包围。因寡不敌众,杨育华重伤被俘,被匪徒日夜审问,用铁丝穿透双手,用木棍夹住四肢吊打。虽然百般折磨,但杨育华坚贞不屈、视死如归,反动派未从他口中得到半点解放军活动情况和与解放军联络的人员名单。

  匪徒为了“放长线,钓大鱼”,暂时释放了奄奄一息的杨育华。20多天后,郭焕亭一伙见从杨育华身上再也得不到任何新的情况,就决定暗下毒手。1947年12月26日晚,几个刽子手把杨育华架到七寸街头的桥上,将杨育华杀害。

  谢逢

  谢逢,1922年8月1日出生于灵宝县后地村的农民家庭。1938年4月,他在灵宝师范上学时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1年春,谢逢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洛阳师范学校。暑期,他被学校以“政治行迹可疑”的罪名开除。返回家乡后,他以小学教员、镇文化干事的身份,坚持党的地下斗争活动。

  1947年8月2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陈谢大军挺进豫西,各县得到解放。9月,中共灵宝县委建立,委任谢逢为烽火报社社长,组建报社。在剿匪反霸、斗地主、分浮财、减租减息、支援前线的各项斗争中,他做了大量工作。

  11月初,陈谢部队战略转移,国民党又占据灵宝县,形势紧张,谢逢暂时到陕西省潼关县老城村一同学家中寄身。他在日记中写道:“应以革命事业为重,不奋斗,就不能生存;不受苦,则不能快乐,惟望大事成功而已矣。”后来,他担任村小学教师,以学校为阵地,宣传革命理论,讲解党的路线和方针政策,秘密发展武装,创立了潼关游击队,发展队员40余人。在潼关解放前夜,游击队截断电线、破坏铁路,配合解放军打击敌人。

  1949年5月,潼关解放,谢逢被任命为第五区区长。面对三面环敌的斗争局面,他不畏艰险,带队剿匪,收缴枪械,动员群众支援前线,安定社会秩序。不久,区政府全体人员在范家寨遇袭,谢逢等3人边打边撤到崖上一孔窑洞中,弹尽粮绝,不肯被俘,3人一齐跳下几十丈高的山崖,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当地群众称他们为“三勇士”,这条沟被称为烈士沟。潼关县人民政府特勒石纪念三英雄。

  (市委党史方志办供稿)


( 编辑:cz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