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14日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本地 > 正文

贺红涛:割舍不断的部队情缘

来源: 发布日期:2017-08-10 作者:李博  打印
  本报讯: (记者 李博)置办慰问品、确定参加慰问人员名单、提前和部队联系……今年“八一”建军节前后,灵宝市民政局优抚科科长贺红涛每天都忙个不停。他事无巨细地做好每一个环节的工作,保障了部队慰问工作的圆满成功。“虽然又忙又累,但我精神振奋,每天都乐此不疲。”贺红涛说,作为一名曾在部队历练了4年的军人,他对部队、对军人有着割舍不断的深深情缘。
  今年40岁的贺红涛出生在灵宝市区。孩提时代,每次走在街上看到穿着军装的人,贺红涛都会投去仰慕的目光。“从小就觉得军人非常威武,保家卫国很厉害!”贺红涛说,成为一名军人是他小时候的梦想。1995年,18岁的贺红涛高中毕业后,果断应征入伍,怀揣着无限的憧憬,他赶赴东北,走进军营。
 
  初到部队,贺红涛充满了激情,无论是在训练时还是在工作中,他都格外积极认真。贺红涛所在的连队是“标兵连”,训练标准尤其严格,而他也表现得比较突出,多次受到领导表扬。入伍两年后,他顺利入党,成为一名共产党员。“当时我们连队一年才有两个入党名额,所以能够早早入党是非常不易的。”贺红涛说。
  1998年入汛后,松花江上游嫩江流域先后发生三次大洪水,尤其是8月上中旬的第三次洪水,为嫩江全流域型大洪水,形势非常紧急。
 
  8月15日,贺红涛所在的部队接到上级命令:前往抗洪第一线救灾!“接到命令后,我和战友们都非常激动,希望尽快抵达现场,为抗洪救灾作贡献。”贺红涛说,20岁左右的他们正是热血澎湃的年华,所以特别渴望用实战证明自己的价值。按照上级的安排,他们部队的主要任务是保护吉林松原市八郎镇松花江段的大堤。
 
  “那是我第一次看到那么大的洪水。”贺红涛还记得当时看到的情景:一处堤坝决堤后,洪水的速度非常之快,所到之处道路、房屋几乎全部被冲毁。为了堵住被冲毁的堤坝,贺红涛和战友们不停地扛沙袋,一袋大概60斤重,大家几乎每天都是从早上到晚上不间断地扛,累了就睡在军车里。8月中旬吉林的深夜已经比较寒冷,他和战友们冻得只能用沙袋套在身上取暖。即便如此,第二天一早大家又生龙活虎地开始奋战,从来没人喊苦喊累。除了堵堤坝、加高堤坝,他们还要不停地扛沙袋,做成“防浪堤”,经过他们的不懈努力,抗洪工作最终圆满完成。
 
  “抗洪结束后,转入救灾阶段,我们当时在镇赉县救灾。”贺红涛说,他们每天仍是不停地扛沙袋,以修复损毁的堤坝,虽然形势没有抗洪时那么紧急,但大家仍然没有丝毫的放松。最终他们克服了重重困难,圆满完成了任务。
 
  抗洪救灾结束后,因为表现突出,贺红涛所在的连队集体荣获三等功。“部队为我们连队每一名战士颁发了一本荣誉证书、一盒抗洪救灾录像带和一块刻有‘抗洪纪念’字样的手表。”贺红涛说,这些是他作为军人辉煌时刻的见证,所以一直珍藏着,时不时还会拿出来看看,每次都能回想起部队的生活和一起战斗过的战友们,而这些荣誉也是对他的激励,让他继续保持奋斗的精神。
 
  转业后,贺红涛被安置在灵宝市民政局工作,巧合的是,他所在的优抚科经常和部队打交道。“作为一名转业军人,能再次为部队、为士兵们服务,真的是太幸运了!”贺红涛说,部队的4年经历让他在工作中更加得心应手,在和部队、士兵们沟通交流时更加有经验,也让他时刻谨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在部队,我深刻领会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贺红涛说,这些年他一直坚持这样的原则,尤其是在脱贫攻坚工作中,他时刻牢记这样的理念,经常到单位扶贫点——灵宝市五亩乡走马岭村,和他的帮扶对象沟通交流。经过走访、实地了解帮扶对象的情况后,贺红涛不断想办法为其寻找资金支持,同时又帮其扩大生产规模。“现在我和我的帮扶对象就像朋友一样,经常打电话,商量种什么能多挣钱,怎么才能让庄稼更高产。”贺红涛说,他会不断努力,争取把各项工作做得更加出色。

( 编辑:徐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