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10日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本地 > 正文

弘扬砥柱精神 以湖滨精彩为中原更加出彩增光添彩

来源: 发布日期:2018-12-04   打印
  中流砥柱
  特色农业
  三门峡万达广场
  易地搬迁项目
  中国(三门峡)黄河大合唱艺术节
  美丽湖滨鸟瞰图
 
  在这奔腾不息的黄河岸边,“五个湖滨”建设将湖滨区经济社会发展推向一个崭新阶段,意气风发的湖滨人凭借不屈不挠的砥柱精神,砥砺奋进,筑梦前行,为湖滨区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湖滨区是三门峡市主城区,总面积185平方公里,人口32.6万,其中农业人口7.9万;辖3个乡7个街道办事处共47个行政村,现有耕地6.9万亩。
 
  湖滨区,既有历史韵味又不乏现代气息,是一座名副其实的魅力之城。这里孕育了丰富而灿烂的黄河文化,有万里黄河第一坝、中流砥柱、虢国墓葬;有全省最大的黄河湿地保护区,每年冬季成千上万只白天鹅到这里栖息越冬,形成一道独特亮丽的风景。
 
  近年来,32万湖滨人大力弘扬砥柱精神,树立“紧凑布局、集约建设、精明增长”理念,以商为进建设富裕湖滨,以史为继建设人文湖滨,以民为本建设和谐湖滨,以水为名建设生态湖滨,以新为机建设智慧湖滨,经济社会发展稳中有进、进中提质。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助力“五彩三门峡”
 
  以重点项目建设为抓手,培育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实现更高质量、更高效率、更可持续的精明增长。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以打造独具特色的购物天堂和商贸之城为引领,促进服务业向专业化、精细化、个性化转变。大力发展楼宇经济,重点引进名品名店以及休闲娱乐、文化创意等新兴服务业态,激活嘉亿、宏江等城市综合体的商业价值,推动美道家购物广场、大中海万悦城开门迎宾。完善专业市场布局,发挥义乌商贸城、红星美凯龙等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展现小商品、家居、建材等集聚效应。培育现代物流,以象道物流为龙头,促进冷链物流、电商物流等快速发展。发展互联网产业,加快颐高电商产业园项目建设,推动电子商务与工业、服务业等融合发展。挖掘健康养老产业潜力,推进家和园康养小区项目建设,打造医养结合服务品牌。完善金融业态,争取更多银行、保险、信托、证券等金融机构进驻,增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能力。提升乡村旅游,积极运作沿黄旅游开发项目,谋划精品旅游线路,将自然风光、乡土风情与休闲观光、篱园采摘深度融合,提高湖滨旅游知名度和美誉度。
 
  做优做强都市工业。坚持“三量并举”,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增强制造能力,延长产业链条,持续壮大装备制造、新型材料、食品加工等产业。加快风电基桩设备、装配式建筑制造、明珠白刚玉二期、新型环保干粉砂浆、木本食用油深加工、保健酒生产等项目建设。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推动中兴量仪、昊博化工设备等成为省级质量标杆示范企业,中原量仪荣获省名牌产品、驰名商标称号。加快推进工业园区基础设施PPP项目建设,突出抓好标准化厂房建设和园区土地平整,不断增强产业承接能力。
 
  巩固壮大特色农业。按照“为城市服务,靠城市发展”的总体思路,湖滨区制定出台产业发展扶持政策,持续加大生产投入,调结构、提质量,大力发展精品蔬菜、特色林果,走精品、高效农业之路。在黄龙蔬菜、丰基农业、天顺牧业、马坡蓝莓等一大批农业龙头企业、种植大户和产业基地的示范带动下,截至目前,全区蔬菜年播种面积1.6万亩,番茄、草莓、西瓜等11种产品通过国家无公害农产品质量认证,蔬菜年总产量达5500万公斤,占市区市场供应额的48.1%,全区农业龙头企业和家庭农场分别达到34家和15家。特色林果业发展迅速。目前已形成以小安和穴子仓为中心的万亩花椒基地,打造磁钟、交口两个千亩核桃基地;在会兴街道发展文冠果和葡萄种植,打造千亩文冠果种植基地和臻翠苑葡萄庄园。各具特色的林果业不但提高了经济效益,还提升了生态效益。
 
  聚力城乡建设提质
 
  打造“首善之区”
 
  以文明城市创建暨百城建设提质工程实施为契机,树立“共建共治共享”理念,携手缔造更加宜居、更加美丽、更加文明的幸福家园,让老百姓真真切切看得到城市变化、记得住美丽乡愁。
 
  加快棚改步伐。抢抓国家政策“窗口期”,强力推进棚户区改造,让城中村和旧城区群众早日实现“宜居梦”。加快续建项目进度,家王庄、韩庄改造项目安置房交付使用,上村项目安置房一期已交房分房到位,二期8栋楼年底主体封顶,崖底项目安置房、梁家渠项目安置房一期主体封顶,师家渠改造项目、2018年安置房项目取得新进展。
 
  提升城市风貌。夯实硬件基础,扎实推进背街小巷道路改造、旱厕改造、居民小区垃圾道封闭、老旧小区改造等工程,新建虢国路蔬菜市场,有效解决“买菜难”“如厕难”“垃圾处置难”等问题。服务保障好断头路打通以及王官提水、地下综合管廊、公共停车场等工程建设,持续完善城市功能。提升文明软实力,弘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开展市民思想道德素质、诚信守法、文明风尚“三大提升”行动,不断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城市文明水平和社会文明程度。以“洁城行动”志愿服务为引领,调动居民群众参与环境卫生治理的积极性,有效美化净化环境。
 
  推动乡村振兴。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全面激发农村活力,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鼓励农民通过转包、出租、入股等方式流转承包土地,增加农村集体收入和农民家庭收入。支持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实施好“五小”水利工程、农村电网、黄河防冲防浪、移民避险解困等项目,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完成农村公路普修工程。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积极治理农村面源污染,着力打造美丽宜居乡村。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持续推进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
 
  深化改革开放创新
 
  抢占效能高地
 
  把改革开放创新作为动能转换的主引擎,不断增强发展动力活力,持续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推进重点改革。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实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持续加强“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大力推行“多证合一”“最多跑一次”服务,切实把该放的放到位、该管的管到位。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以集团化建设、市场化运作为方向,整合财投、城改等政府投融资平台现有资产,灵活运用PPP项目和政府购买服务模式,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投向强基础、增后劲、惠民生领域。
 
  扩大开放招商。坚持“大员带头”,落实“三分之一”工作法,瞄准上级产业政策和投资方向,开展专业招商、资本招商、以商招商,紧盯重点线索,强化跟踪服务,引进一批税收贡献大、吸纳就业多、科技含量高的好项目。今年以来,引进亿元以上项目17个,总投资102.88亿元。坚持“走出去”“引进来”相结合,鼓励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提升利用外资质态,1至9月,引进省外资金29.51亿元,直接利用外资4954万美元,进出口总额完成9094万元。
 
  强化创新驱动。发挥企业创新主力军作用,培育“创新龙头企业”“科技小巨人企业”,支持三星智能装备、天康成套设备等向智能化迈进。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加快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加强科技合作,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加强现代企业家队伍建设,践行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充分激发企业家创新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
 
  打好三大攻坚战役
 
  发力全面小康
 
  注重标本兼治,补齐发展短板,坚决拿下“拦路虎”、啃下“硬骨头”,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强基固本。
 
  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增强忧患意识,强化底线思维,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筑牢安全屏障。主动防控政府债务风险,规范投融资方式,严控政府债务增量,确保政府债务总体安全可控。严密防控社会稳定风险,积极回应群众合理合法诉求,有效预防和妥善处置各类群体性事件;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食品药品全链条监管,坚决遏制和防范重大安全事故发生;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确保社会大局安定有序。
 
  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坚持把提高脱贫质量放在首位,注重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救急纾困与内生脱贫相结合、发展短平快项目与培育特色产业相结合,狠抓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工作落实,尽锐出战、精准施策,健全稳定脱贫长效机制,推动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深度融合,着力构建大扶贫格局。开展扶贫领域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强化督查考核,确保扶贫工作务实、脱贫过程扎实、脱贫结果真实。2017年年底,脱贫735户2599人,贫困发生率由5.36%降至2%;所有贫困村达到退出标准。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强力推进“蓝天工程”,严格落实控煤、控尘、控油、控烧、控排等措施,有效遏制重污染天气,确保PM10和PM2.5浓度稳定下降,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完成年度目标,努力让人民享有更多蓝天白云。深入实施“碧水工程”,严格落实“河长制”,系统推进水污染防治、水生态保护和水资源管理,青龙涧河高速引桥以东直排污水截流到位,展现“碧水绕城润家园”的美丽画卷。全面开展“净土工程”,完成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大力推进土壤污染防治,加强重点领域污染监管,逐步改善土壤环境质量,努力守护一方净土。突出抓好“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加强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监管,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切实保障改善民生
 
  共创美好生活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和全区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多为人民着想,多为人民办事,用我们更多的辛劳、奉献和付出,换来人民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实施教育质量提升工程,推广“1+N”集团化办学模式。均衡教育资源配置,有效缓解“择校热”“大班额”等问题。提升职业教育办学水平,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教育。
 
  稳步扩大社会就业。深入实施全民技能振兴工程,扎实开展技能培训,有效提升大众创业就业能力。落实就业扶持政策,继续举办“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人才、人力资源招聘会,确保城镇新增就业、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困难群体就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等完成年度任务。
 
  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全面完成“全民参保计划”,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努力实现应保尽保。落实低保、救助、优抚、残疾康复服务等惠民政策,推动社会保障由制度全覆盖实现人群全覆盖,让困难群众心里有温暖、生活有奔头。
 
  优化医疗卫生服务。强化“三医联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扩大分级诊疗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面,推行按病种付费为主、多种付费方式相结合的复合医保支付方式,推进异地就医住院和市域内非参保地就医即时结算。
 
  不断繁荣文化事业。公共文化蓬勃发展,完善提升区、乡、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三级文化资源信息共享服务点免费开放;以农家书屋、农村电影放映、舞台艺术送农民、文化资源共享为主要内容的“文化惠民工程”深入推进;成功承办了5届“中流砥柱”中国(三门峡)黄河大合唱艺术节。

( 编辑:师宝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