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06日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本地 > 正文

抓富民产业 建特色乡镇

来源: 发布日期:2019-07-24   打印
  
  陕州区委书记骆玉峰(右一)在张汴乡西过村调研红啤梨的生产销售情况,张汴乡党委书记韩锋(右三),党委副书记、乡长孙艺平(右二)陪同。
  曲村地坑院党支部
  农民正在采摘红啤梨
  家门口办起扶贫车间
  曲村地坑院俯瞰图
  张汴乡的桃子熟了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
 
  张汴乡地处三门峡市陕州区西南部,位于灵宝、洛宁和陕州区三地交界,距陕州城区12公里,总面积132.5平方公里,其中塬区49.9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2.16万亩,经济林1.8万亩,下辖11个行政村103个村民组。2016年,该乡确定建档立卡贫困户948户2651人,截至目前,未脱贫246户584人。“张汴乡是个传统的农业乡,以前的产业发展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群众稳定脱贫、持续增收的需求。我们得精心规划,做好顶层设计,打出特色的产业扶贫牌,培育集种植、养殖和乡村旅游于一体的特色产业,形成‘一二十百千万’模式(围绕乡村旅游这一主体,发展以中正砖厂和窑底扶贫车间为主的两个劳动密集型产业基地,培育十个新型产业就业基地,打造百座高效日光温室大棚、千亩户太葡萄、万亩优质特色水果)的多业互补、多点支撑的富民产业增收体系,让张汴乡成为三门峡市的‘菜篮子’‘果盘子’。”7月15日,张汴乡党委书记韩锋如是说。
 
  引金融活水,助推群众灌溉乡村梦想
 
  “心生蝴蝶,因你。一年花开不败,水果丰盛。笔墨不尽,诗不止歇。”西王村娟子果蔬采摘园的张娟,在果品箱上印制了自己写的一首三行诗。“以前在外地工作,每天辛苦不说,家里孩子、老人都没时间照顾。”6月28日,记者见到了张娟,说起自己的创业经历,她思绪飘向远方,“也是偶然一次机会,我接触到了‘小平葡萄’,深受启发。咱们西王村海拔700多米,产出水果不仅味道好,营养价值也高,简直就是现成的好条件,于是我就萌生了回家种瓜果的想法。回到老家,正好乡里有扶持政策,可为每户提供5万元至10万元贷款资金,我就立即着手建大棚。经过一年的精心管理,瓜果长势喜人,当年就回了本。”
 
  据她介绍,该采摘园目前建有15座大棚,占地20余亩,种有圣女果、西瓜、甜瓜、黄瓜等水果蔬菜,每亩两季纯利润可达3万元,年收入60余万元。目前,张娟夫妇牵头成立的春生农业专业合作社已带动周边多户果农加入,采取各自生产、联合销售的模式,推出“顶呱呱”三门峡地区优质的瓜果品牌,市场销量可观。
 
  西王村充分利用金融扶贫政策机遇,结合毗邻陕州地坑院景区的优势和原有产业基础的有利条件,把休闲采摘作为新兴产业主攻方向,累计发放金融扶贫贷款60户359万元。其中,“户贷户用”3笔15万元,非贫困户带贫“1+1”贷款57笔344万元,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支撑,不仅实现了本村贫困户产业全覆盖,而且带动周边32户贫困群众实现脱贫致富。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让贫困群众有自救的能力,真正靠自己站起来,才是扶贫的真正意义。在村“两委”的支持协调下,36座大棚的经营户分别与36户贫困户签订带贫协议,采取“分红制”和“打工赚钱+传授技能制”两种带贫模式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其中,实行“打工赚钱+传授技能制”9户,每户务工收入7000元以上;实行“分红制”27户,分红金额不低于贷款额度4%。
 
  打造特色民俗旅游基地,让古村落“孕育”新生机
 
  盛夏的细雨如烟如雾,远处黄河水岸升腾起的云海,让雨雾笼罩下的张汴乡如同仙境一般,放眼望去,漫山遍野的果树枝头上挂满了果实,好一派田园风光。
 
  曲村是个地坑院村,近年来,借国家政策之东风,村“两委”在陕州地坑院景区的带动下,从改善基础环境抓起,着力打造环境美、民风淳、产业兴的旅游新村,围绕独具魅力的地坑院特色,走出了一条以民俗旅游为主线的乡村振兴之路。曲村人不甘贫穷、追求美好生活的奋斗历程,可以概括为“三部曲”:
 
  第一部曲,抓基础建设,贫困村旧貌换新颜。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下,曲村先后争取资金1000余万元,撬动民间资金2000余万元,建成了舞台、文化广场、仿古商业街,硬化了主干道路,安装了太阳能路灯,兴修了机井、引水管道等水利设施,增添了分陕石等人文景观,率先实现了免费WiFi全覆盖。动员群众整修地坑院108座,建成了全乡第一个地坑院党支部,为发展民俗旅游提供了基础条件。
 
  第二部曲,抓形象宣传,古村落登上大舞台。围绕地坑院特色,着力挖掘文化内涵,打造民俗文化品牌,深入开展具有浓郁豫西民俗特色的文化创建活动,引起广泛关注。央视《是真的吗》《舌尖上的中国》《万家灯火》,河南电视台《群众路线大讲坛》等知名栏目,戏剧电影《大喜盈门》纷纷到曲村采景拍摄,曲村这一传统古村落正在绽放新的光彩。
 
  第三部曲,抓产业发展,农民当上小老板。曲村的发展模式概括说就是“政府引导,干部带头,群众高度参与”。政府主要打造基础条件大环境,制定优惠政策,给每个农家乐奖补5000元,为民宿宾馆免费提供床上用品。截至目前,曲村的民宿宾馆已经达到19家180个床位,民俗剪纸、土特产、手工制品摊位达到200个,带动周边发展休闲采摘园116家。同时,曲村成立了民宿管理协会,建立公共管理服务平台,开展营销宣传,接收团队订单,按游客需求对订单进行分配,统一制定服务标准和价格,并且定期对民宿宾馆农家乐进行星级评定,逐步改善服务环境,争取让更多的群众满意。
 
  现在的曲村,年客流量达30万人次,单日接待游客突破1万人次,带动了休闲采摘、手工制作、土特产品销售等旅游相关产业蓬勃发展,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将农产品销售一空,旅游综合年收入超过2000万元。
 
  乡村振兴综合体,多点开花结硕果
 
  “一只果子狸一天吃1块钱饲料,养七八个月可以长到10至12斤,每斤110多块,一只能赚千把块钱。果子狸不怕养的人多,反而越多越好,这样就能占据市场主动权。”有30余年养殖经验的窑底村果子狸养殖户康建良说。据了解,康建良开办的陕州区康态野生动物养殖繁育场,目前有160只果子狸,繁殖后年利润可得10余万元。由于该养殖场有正规的进货渠道,且有果子狸人工驯养繁殖、经营许可证,形成了集进货、繁育、养殖、贩卖于一体的产业化模式,周边多个乡镇负责人考察后,将其作为特色扶贫项目,签订合同、引种、学习养殖经验,已带动周边多户贫困户脱贫致富。
 
  窑底村坚持多业互补的发展模式,投资105万元,于2017年建设占地600平方米扶贫车间,目前发展订单贸易,实行计件工资制,贫困户可充分利用农闲前来工作,真正做到村内有活干,务工不出门,形成“村级有产业、厂商有利润、贫困群众得实惠”的多方联动效应,激发了贫困群众脱贫奔小康的内生动力。
 
  盛夏时节,西过村的红啤梨涨红枝头,果农正忙着采收,路边收购点前三轮车载满红啤梨排成长龙,工作人员忙着分拣装箱,收购现场人声鼎沸、一派繁忙。
 
  西过村党支部书记师运通介绍,村里引导村民发展红啤梨1200余亩,目前挂果面积800亩,产品远销东北三省和京津地区,出口俄罗斯,仅此一项年增收800万元。辽宁沈阳水果商孙涛到陕州区收红啤梨已有10个年头,他说:“陕州的红啤梨的品质是全国三大产区最好的,10年前每斤5毛钱,年年涨价,今天收购价格是3块钱。”
 
  眼下,不光西过村的红啤梨卖得热火朝天,刘寺村的桃子也陆续成熟,销售场面异常火爆。张汴乡11个行政村都有桃园,但刘寺村是最大的一个,面积达3000亩,自然成为全乡的桃子交易中心。
 
  该村海拔700余米,光照时间充足、昼夜温差大,产出桃子果形美观,汁多肉厚,酸甜可口,每到销售旺季,市场供不应求。刘寺村成立桃业合作社和农信农资代购服务部,实施统一技术培训和统购统销,拓宽了贫困群众稳定增收渠道。
 
  建设特色产业基地,激活乡村振兴一池春水
 
  4为解决群众“造血功能”差、持续增收乏力等问题,张汴乡积极引进特色产业扶贫项目,与二仙坡绿色果业有限公司签订协议,建立张汴分公司,把优质企业发展项目和脱贫攻坚有机结合起来,狠抓扶贫项目建设,目前已建成和在建项目有三个:
 
  一是张汴绿色果业基地建设。截至目前,二仙坡绿色果业有限公司已在张汴乡累计流转土地20095亩,栽植华硕、红富士等优质苹果。其中,在寺院村630亩土地上,建设高标准篱架式生态观光采摘园,所有果园全部按照绿色有机苹果标准生产。张汴绿色果业基地的建设,不仅可以为村民提供就业岗位,实现家门口就业,还可以通过流转土地,让村民获得可观的租金收入。
 
  二是建设肉兔养殖项目。兔子养殖方法简单易操作,很多饲料和成本在农村可就地取材,而且投资小、见效快,能够尽快带动贫困群众增收致富。截至目前,全乡共建设兔棚4座,总面积1920平方米,总投资60万元。自兔棚建成以来,育有种兔1800只,平均每45天生产一次,可产1.3万只,75天左右可出栏,体重5斤左右,全年产7次,约9万只,每年销售收入可达270万元。
 
  三是规划建设软籽石榴大棚项目。全乡计划新建30亩日光温室大棚,栽培突尼斯软籽石榴。突尼斯软籽石榴属当前优质石榴品种,产品售价高,果品风味优,亩产可达4000斤。该项目可示范引导周边农户学习软籽石榴种植管理技术,扩大软籽石榴种植面积,改善果业种植结构,提高果业发展效益。目前,该项目正在施工,计划7月底竣工。
 
  上述三个项目建成后,将为当地群众带来一个稳定的务工场所和一份稳定的收入来源。同时,张汴乡狠抓技术培训,提高群众科学种植积极性,在大力推广二仙坡模式的同时,不断强化创新相关领域知识的学习,帮助张汴乡提升果业水平和整体经济效益,为农业高质量发展、农民致富增收作出新的贡献。
 
  夯实基层堡垒,把稳思想之舵
 
  在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方面,该乡党员干部主动作为,勇于担当,持续提升改革发展的引领力。强化班子建设,选好“领头雁”,严格执行换届程序和纪律,圆满完成村“两委”换届任务,村“两委”干部的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强化工作落实,种好“责任田”,建立乡党政班子成员党建工作联系点制度,班子成员每周到所联系党支部指导工作不少于2次,每月召开1次党建专题会议,有力推动了党建工作的提升。
 
  在党员干部意识形态方面,该乡一是注重压实责任。领导班子根据工作分工,按照“一岗双责”要求,抓好意识形态分管部门工作。二是注重学习充电。全年组织中心组集体学习13次,机关集体学习48次,及时传达意识形态工作的决策部署及指示精神。三是注重文明宣讲。成立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乡级以举办党性教育大讲堂、村级以举办党员活动日为载体的新时代文明宣讲活动。四是注重干部培训。全年共开展党的理论进基层宣讲1期、党性教育大讲堂12期、“万名党员进党校”6期,严格落实党委书记带头讲党课,理论培训实现党员全覆盖。
 
  在履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方面,该乡深入开展廉政宣传教育活动,先后组织乡村干部专题学习会议10余次,并前往陕州区廉政教育基地参观学习;深入开展“以案促改”活动,围绕基层侵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案件在全乡开展以案促改警示教育大会;深入开展“纪律作风整顿百日行动”,组织集中学习18次,开展集中谈论1次,撰写心得体会51篇,促使党员干部筑牢思想防线。
 
  “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张汴乡因地施策,创新发展。通过积极调整产业结构,目前乡村旅游业发展势头强劲,休闲采摘业独树一帜,特色水果种植规模不断壮大,基地建设不断强化,农民的钱包越来越鼓,幸福感越来越强,致富劲头也越来越足。现在的张汴乡真正做到了三季有花、四季有果,我们的目标就是把张汴乡打造成陕州区的‘后花园’、市民休闲旅游的好去处。”张汴乡乡长孙艺平说。
 
  张汴乡党委、乡政府紧紧围绕“旅游强乡、生态兴村、特色富民”的发展思路和“打造旅游特色乡镇、建设生态宜居张汴”的中心目标,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拓宽农民致富增收渠道,构建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着力打造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文明新乡村。
 
  宽阔整洁的通村道路,生机盎然的多彩田园,整齐特色的传统民居,优美宜居的美丽乡村,在这群山披绿的时节,张汴乡处处焕发着生机。张汴乡全体党员干部坚持以乡村振兴为己任,突出规划引领,巧解“三农”难题,统筹点面推进,探索产业发展新模式,正朝着乡村振兴的美好明天,朝着全面小康的诗意愿景,阔步前行。

( 编辑:李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