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氏县育才中学教师闫爱霞出身于一个普通家庭,但诗书传家,与人为善,坚信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荣最神圣的职业。闫爱霞的父亲、姐姐、丈夫、女儿都带着这个信念与热爱走进教育行业。在对这个职业的坚守中,他们一家坚持用自身的光影响、引领学生向善向美而行。 投身教育 不落下一个学生 闫爱霞的父亲闫明政从事教育事业38年,时刻把教书育人作为第一等事。他对教育工作十分执着和热爱,并时刻保持着旺盛的精力和饱满的热情。 闫明政刚参加工作时任教的学校,处在偏远山区,条件特别艰苦,教育程度落后,学校仅有7名学生。看着一个个流落在村子里的孩子不能上学,他十分痛心,下定决心一定要让这些山里娃娃们上学。于是闫明政开始不停地找村干部、找学生家长,又挨家挨户动员学生入校。看到学生家里穷,他就主动提出由自己先垫学费。有的家长担心山路太远太险,他就答应每天接送。一次由于天下大雨,闫明政在送完最后一个孩子返回学校途中,从一个5米高的崖上摔了下来,他忍着疼痛回到学校已是夜里12点,但第二天拄着拐杖依然站在讲台上。他爱生如子,只希望尽自己的微薄之力让更多孩子不失学,能学到更多知识,走出大山,摆脱贫困。 女承父业 姐妹俩都走上讲台 1983年,闫爱霞的大姐闫彩霞从父亲手中接过“接力棒”,也成为一名乡村教师。执教多年,闫彩霞倾心教育事业,具有强烈的责任心,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一次,闫彩霞由于严重的颈椎病晕倒在课堂上,可她在家休息不到半个月又重返课堂。尽管当时左臂和右腿还不够灵活,但她依然克服种种困难,坚守工作岗位。工作中,她为人正派、锐意进取、关爱学生,所执教的学科和指导的学生屡获佳绩,她个人也多次获得县级优秀教师的称号。 闫爱霞和爱人郝建超都是光荣的人民教师,相同的价值观和教育观让这对夫妻在工作和生活中相互扶持,共同为卢氏山区的教育事业贡献力量。夫妻俩对待工作兢兢业业,教学成绩优异,并连续多年担任班主任,深受学生爱戴。 作为英语老师和班主任,闫爱霞深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是关键。在教学中,她重视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及收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理解尊重每一位学生;根据学情设计教学活动,用“启发式”引领、点拨,用小组合作学习提升学生学习能力;重视教师的角色转变,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创造绿色空间,努力使课堂成为激情飞扬、真情感悟、享受体验、自主创新的课堂,让学生学会学习方法的同时,全面提升学习成绩。因此,闫爱霞素有“转差为优”的带班传奇。 在同样的教育理念下,郝建超也不断钻研学习,参与课堂教学改革,迎接教育旅程的每一个挑战,这些努力和拼搏让他多次在市、县级教师评比中名列前茅。“心中有知识,眼中有学生,手中有本领,才能成为让人敬佩的老师。”执教30年来,闫爱霞始终坚信父亲的教导,并将其付诸实践。 传递薪火 教育路上继续前行 闫爱霞的女儿郝静瑶受家庭环境影响,大学毕业后也进入了教育行业,现在巩义市站街镇实验学校担任中学语文教育教学工作。郝静瑶积极上进,勤于钻研,在2021年巩义市教育局举行的“礼赞建党百年 矢志为党育人”诗歌朗诵比赛中获得一等奖。郝静瑶说,她很荣幸能够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因为她在祖辈和父辈身上,不仅体会到了他们的艰辛,更看到了他们收获的幸福、喜悦、骄傲和平凡中的伟大。 在教书育人的路上,闫爱霞和父亲、姐姐、爱人、孩子,这个秉承家族血脉传承的教育世家,用三代书香的丰盈奏响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孜孜不倦、接力奉献的杏坛佳音,将新时代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伟大事业代代传承,接力奉献。 |
三门峡市“教育世家”系列报道之四
责任驻心间 爱心塑辉煌
本报记者 崔盼盼
来源: 发布日期:2022-09-14 打印

- 上一条:政务热线:用声音传递温暖彰显担当
- 下一条:景色宜人美如画